夏商时期,今海南地区为渠搜、鬼方民族游牧地。
西周至春秋时期,今海南地区为猃狁游牧部落地。
战国中期(约前314年),今海南地区为楼烦、林胡等游牧部落所据。
楚汉相争时期,北地郡所辖的今海南地区成为匈奴的游牧地。
西汉初年,在北地郡地域设朔方郡(郡府治所在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一带),今海南区属朔方郡沃野县辖地。
三国时期,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等郡地沦为匈奴的游牧地,继之多个少数民族进入这一地区。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今海南地区为后赵所辖。
永和九年(350年),氐族苻洪建立前秦,今海南地区为前秦所统。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所置州改为郡,其时海南地区属灵武郡的灵武县管辖。
隋末,今海南地区成为突厥的游牧地。
唐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行政区划为十道,道以下设州、郡、县建制。
关内道所辖的灵州,承隋朝灵武郡辖地,领黄河由南向北东岸狭长地带,拥有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西部及乌海市海南地区。
西夏时期,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今海南地区属西夏国辖地。
元朝时期,行政统属地以行省建制,省下辖路、府、州、县四级政权,今海南地区属甘肃行省宁夏府管辖。
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军将河南王扩廓帖木尔部打败,收复河南地,其后在收复的河南地域设置卫所,今海南地区属宁夏卫辖境,隶陕西统领。
明朝后期,今海南地区皆入鄂尔多斯部。
清统一之后,对内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建制,今海南地区属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归绥道改为归绥观察使,行政权统辖,仍以盟旗旧域为界。
民国二年(1913年),今乌海市海南地区属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
民国十九年(1930年),绥远省政府在黄河以东,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区建立沃野设置局,今海南地区为沃野辖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将沃野县及沿河地域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更名陶乐县,今海南地区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辖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海南地区属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第三区(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
1952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意将陶乐县境巴音陶亥乡的渡口村和雀儿沟以北、三道坎至王元地区域划规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54年12月23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研究决定,建立伊克昭盟人民政府桌子山矿区办事处。
1956年6月1日,在筹委会工作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伊克昭盟人民委员会驻桌子山矿区办事处,驻地拉僧庙。
1958年1月28日,原桌子山矿区办事处撤销,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成立。
同年9月1日,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决定将矿区人民委员会委托鄂托克旗领导。
1959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变隶属关系,划规伊克昭盟管辖,改为县级建制。
同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划巴音陶亥农场和3个生产队归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管辖。
1961年7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勃湾市,驻地海勃湾,为伊克昭盟县级直辖市。
撤销桌子山矿区人民委员会,其区域为:东至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千里山以西,南至鄂托克旗棒陶亥乡原界石嘴山渡口,北至杭锦旗交界达勒腹稻嗬牖坪右远?2千米处,西以黄河为界,南北长约100千米,东西宽约40千米,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千米。
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乌达市和海勃湾市,设置乌海市。
1976年1月10日,乌海市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辖乌达、海勃湾、拉僧庙(今海南区)3个办事处。
1979年12月13日,乌达、海勃湾、拉僧庙3个办事处改为3个区,执行国家县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
同时,拉僧庙办事处更名为海南区。
1997年4月,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巴音陶亥乡划归海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