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历史沿革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区境内已出现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原始居民。

青铜器时代,区境发现多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先属山戎地。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齐桓公伐山戎,东胡有其地,区境属之。

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燕将秦开袭东胡,使其却地千里,后燕陆续置辽西、上谷等五郡。

区境属燕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平泉。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秦将王翦破燕都蓟城。

翌年,秦置右北平郡,郡治无终县(今河北蓟县),都尉治所薋县(今河北遵化),区境属右北平郡、薋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匈奴首领冒顿自立为单于后,大败东胡,区境属匈奴左地。

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夺其左地,区境属汉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宁城县境)、文成县(治所今松山区城子乡)、廷陵县(治所今松山区三眼井乡),后,置护乌桓校尉,区境属乌桓地。

永平元年(58),区境属鲜卑地。

初平元年(190),蹋顿统一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区境复属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军平定乌桓,区境又归属鲜卑。

魏晋南北朝,区境先后属东部鲜卑、宇文鲜卑、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北魏等。

北魏太和四年(480),库莫奚因受北部地豆干人的袭扰,向南移居老哈河流域,区境属之。

唐贞观四年(630),奚举族附唐。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在奚驻牧地置饶乐都督府,开元二十三年(735),改为奉诚都督府。

唐末,契丹逐奚南下,区境属契丹地。

梁贞明二年(916),耶律阿保机建立辽王朝,区境属中京大定府松山州松山县。

金皇统三年(1143),废松山州,存松山县。

贞元元年(1153),松山县隶北京路。

承安二年(1197),区境改属全州静封县。

翌年,静封县改隶高州。

元太祖九年(1214),成吉思汗将可木儿温都儿以东、落马河(今阴河)至赤山(今赤峰红山)等地,分封给唆鲁火都为牧地,区境属之。

中统三年(1262),区境先后属上都路松州、全宁路静封县、鲁王牧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区境属北平行都司大宁卫、全宁卫。

天顺三年(1459),兀良哈三卫据大宁,区境属朵颜卫。

嘉靖二十六年(1547),区境置察哈尔部控制之下,为成吉思汗三弟谔楚因后裔翁牛特部领地。

清崇德元年(1636),翁牛特部分置左右二旗,区境属翁牛特右翼旗地。

崇德四年(1639),隶属昭乌达盟、热河都统。

雍正元年(1723),在今承德设热河理事通判厅,兼管昭、卓两盟各旗汉民事务。

雍正七年(1729),在今平泉设八沟理事同知厅,红山区属八沟厅北境。

乾隆十三年(1748),理藩院于今赤峰设乌兰哈达税务司署,管理乌兰哈达地方税务和翁牛特、巴林、喀喇沁、阿鲁科尔沁旗诸旗蒙古事务。

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沟厅析置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

乾隆四十三年(1778),易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隶承德府,辖翁牛特二旗和巴林旗。

光绪三十三年(1908),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隶承德府,辖林西、开鲁二县,原赤峰县九乡均改为约,另增乌丹约,领0牌。

民国初年,翁牛特右翼旗仍隶昭乌锩耍喾逯绷ブ莞牧ニ程旄群犹乇鹎?/p>

废牌约,改设六区,区境属第六区。

民国2年(1913),撤赤峰直隶州,复赤峰县,隶热河特别区(省),辖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全县划六个区,县城属第六区。

民国18年(1929),全县设7个区,县城属一区,原一区分设为六区、七区。

民国22年(1933),日伪当局将翁牛特左翼旗划入兴安西省。

翁牛特右翼旗、赤峰县并存,分别隶属伪满卓索图盟、热河省。

民国29年(1940),实行蒙旗制,赤峰县并入翁牛特右旗。

民国34年(1945)5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建立宁(城)赤(峰)联合县。

8月,赤峰光复,析翁牛特右旗置赤峰市、赤峰县,隶热中分区。

民国35年(1946年)1月,恢复翁牛特右旗,与赤峰市、县同时并存。

10月,国民党政府军占据赤峰,撤市复县,翁牛特右旗同时成立,治所赤峰。

民国36年(1947)6月,赤峰第二次解放,恢复赤峰市建制。

11月,赤峰市并入赤峰县,与翁牛特右旗并存。

民国37年(1948),赤峰县析置赤峰市,隶热河省。

民国38年(1949),撤销翁牛特右旗,蒙汉分治,旗县并存制度结束。

1952年,赤峰市又并入赤峰县,隶热河省,在县城设城关区,在农村设12个区。

1956年,热河省撤销,赤峰县改隶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1958年,撤销赤峰县,建赤峰市,隶昭乌达盟。

1962年,赤峰市析置赤峰县。

1969年,随昭乌达盟改隶辽宁省。

1979年,又随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设立地级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原赤峰市改为红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