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回民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舜时期,回民区与呼和浩特其他地区称“并州徼外”,当时为荤粥族所居地。
夏、商、周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或称“并州徼外”、或称“冀州徼外”。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征服居于今呼和浩特地区的少数民族“林胡”和“楼烦”,在阴山(大青山)山脉南麓置云中郡(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回民区属云中郡领地。
秦朝时期,设36个郡,原赵国的云中郡仍为一郡,管理今呼和浩特大部地区,回民区属云中郡辖地。
西汉初期,呼和浩特部分地区仍称云中郡,回民区属之。
东汉末年,鲜卑拓拔部占据呼和浩特地区,后拓拔部建立北魏,回民区属盛乐城管辖,后将盛乐都城安置归顺于魏的敕勒族,故呼和浩特地区有“敕勒川”之称,回民区在敕勒川地界内。
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曾是突厥族居地。
隋朝时期,呼和浩特地区设榆林关总管府,不久又改为云州总管府。
大业元年(605年),改云州为定襄郡,回民区为定襄郡辖地。
唐朝时期,先后在呼和浩特地区设云中都护府,又称单于都护府,后又改置为东受降城,回民区为其属地。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族占据呼和浩特地区。
辽天禄元年(947年),设置丰州(城址今白塔村北),回民区为丰州属地,属云中州西京道(治所在今山西大同)管辖。
金收国元年(1115年),改西京道为西京路,今呼和浩特地区仍称丰州。
后将丰州改称天德总管府,回民区属之。
元朝时期,沿金制,今呼和浩特地区仍称西京路丰州,隶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今回民区为丰州辖区。
明朝初期,在长城以北设置五卫,回民区属丰州卫属地。
正统年间,放弃长城以北军事设置,呼和浩特地区成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地,回民区为土默川之中的一部分。
万历三年(1575年),城垣建成,赐名“归化城”,今回民区为归化城属地。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统一内蒙古各部,把居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土默特部分为左右两翼,设左右翼都统管理,回民区为左翼辖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安北将军,驻归化城,专管归化城都统﹑副都统及训练官民等事。
雍正元年(1723年),将归化城军政、民政分设,归化城土默特副都统只管蒙古族民政和军事,设归化城理事同知专管民政,对汉、回等民族进行管理,隶山西大同府。
雍正七年(1729年),归化城理事同知改属山西朔平府。
乾隆六年(1741年),在归化城设归绥道,隶属山西巡抚,管辖归化、绥远、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萨拉齐六厅,今回民区属归化厅管辖范围。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厅,改归绥道为观察使公署,归化厅改称归化县。
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归绥道观察使;同年,撤销新城的粮饷理事同知厅(原绥远粮饷厅),并将绥远、归化新旧二城正式合并称归绥县。
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
民国四年(1915年),设绥远道,管辖行政区内的8个县;同年7月,废除绥远道,改为绥远民政厅,恢复都统,下设军政、民政厅建置;同年9月,改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公署为绥远省临时区政府。
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省成立,并将归绥县定为省会(一级),下设4个区,今回民区在第一区所辖范围内?/p>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归绥城区改称厚和豪特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归绥县改称巴彦县;同年8月,撤销巴彦县,与市区合并,通称厚和特别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更名厚和市,在厚和市城区设6个镇,旧城设4个镇,今回民区在第四镇范围内。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进驻归绥,厚和市改称为归绥市,恢复归绥县,与市割界分治,当时归绥市市区原6个镇改为6个区,旧城有4个区,今回民区为第一区范围内。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绥远和平解放后,归绥市区仍设6个区,今回民区在第一区境内。
1950年2月,归绥市在调整区划时,将回民聚居区域划入归绥市第一区公所辖区。
同年12月28日,撤销归绥市第一区公所,成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
1955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回民自治区,改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1956年11月,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庆凯区时,将其一部分区域划归回民区。
1961年,新城区管辖的锡林郭勒北路以西部分地区划归回民区。
1967年,将回民区更名为“红旗区”,并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10月,恢复回民区。
1980年,召开回民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把原郊区的攸攸板乡和西菜园乡9个行政村划归回民区,统称攸攸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