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历史沿革

秦朝时期,今太仆寺旗地区宝昌镇以南属上谷郡北境地,宝昌镇以北为匈奴辖区。

西汉时期,南部属上谷郡管辖,北部为匈奴地。

东汉时期,属鲜卑统辖区域。

三国和西晋时期,属鲜卑拓跋政权统治区。

东晋太和元年(366年),属代政权统治区。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属前秦(氐族)政权统辖区。

北魏登国十年(395年),属魏(鲜卑拓跋氏)政权统治地。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旗境属御夷镇镇戍区。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在柔然与东魏“拉锯地区”。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在北齐政权与突厥之间争夺地区范围。

隋大业八年(612年),今旗境属涿郡辖地。

唐总章二年(669年),今旗境属单于都护府所辖桑乾都督府的管辖区。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今旗境归饶乐都督府辖区。

元和十五年(820年),今旗境属幽州卢龙节度使统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今旗境基本上属契丹辽统辖地区。

辽朝时期,今旗境为西京道奉圣州管辖地。

金朝时期,今旗境归西京路桓州管辖,在今旗境南部设西京盐司。

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在今旗境南部置盐使司。

元延佑六年(1319年),改置为宝昌州(今旗境南部),隶属中书省兴和路。

明永乐十一年至明正统十四年(1413年—1449年),今旗境属京师辖地。

万历年间,今旗境为察哈尔部游牧地。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驻牧于此的察哈尔部众编属太仆寺左翼牧群,设总管。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隶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制。

民国三年(1914年),今旗境划归察哈尔特别区管辖。

民国七年(1918年),析太仆寺左翼牧群部分辖区及察哈尔正白旗东境,设置宝昌招垦设治局。

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宝昌招垦设治局为宝昌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仆寺左翼牧群、宝昌县改隶察哈尔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将太仆寺左翼牧群,划属新设置的察哈尔盟,仍隶察哈尔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伪察哈尔盟公署将宝昌县与沽源县合并成立宝源县。

同年,将太仆寺左翼牧场改称太仆寺左旗,驻地由五旗敖包迁至炮台营子。

宝源县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察哈尔省沦陷。

这一地区划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复归察哈尔省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太仆寺左旗支会成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太仆寺左旗随察哈尔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旗政府驻炮台营子(今贡宝拉格苏木)。

1950年8月,将察哈尔省的宝源县划分为宝昌县、沽源县,并将宝昌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盟管辖,宝昌县人民政府驻宝昌镇。

同年,察哈尔盟人民政府由明安旗女子部迁驻宝昌县城关(今宝昌镇)。

1951年4月24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宝昌县五区所辖波罗素庙、戴家营、三盖淖、脑包洼、阎油房等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划归察哈尔省察北专署。

1956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宝昌辖ㄖ疲淝颍ǔ且胝獍灼臁⒐先崭虑胝镀焱猓┐蟛炕樘退伦笃欤煌苯退伦笃旄退缕欤烊嗣裎被嵊膳谔ㄓ忧ㄗけΣ颍粤ナ舨旃恕?/p>

1958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察哈尔盟后,将太仆寺旗划归锡林郭勒盟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