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历史沿革

托克托县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是内蒙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内蒙古最早有人类的地方是托克托县和赤峰,分别被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和“红山文化”。

托克托县早在战国赵武侯时代就有了城池,古城已有近2400年历史。

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赵武侯在此筑云中城。

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并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三十六郡,其中的云中郡就位于托克托县境内。

唐王朝建立后,为了抗击后突厥的南侵,于景龙二年(708年)在黄河北岸的阴山以南地带兴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城内的“大皇城”。

唐宝历元年(825年),根据振武节度使张帷清的建议,将东受降城迁至北魏时期的盛乐城和林县上土城子北面。

辽之初,将胜州城人民迁移到黄河东岸进行安置,重新修缮了城垣,并命名为东胜州。

金代,元代沿袭辽制,仍在此设置了东胜州。

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在东胜州至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间的黄河上,设立了水路驿站。

明朝前期,置一县两卫。

即云内县,东胜卫和镇虏卫。

明嘉靖年间,今县境并入土默特。

阿拉坦汗的义子“脱脱”驻牧东胜卫城,托克托之名由此得来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汉族人走西口来到土默川一带,特别是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后,托克托一带地方已全部放垦。

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呼和浩特设置归绥道,同时在托克托城设置协理通判,由归绥道管领,负责处理汉人事务。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为托克托理事同知厅,简称为托克托厅。

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改称托克托县。

民国元年(1912年),延用原来托克托县名,简称托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