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历史沿革

50年代,考古学家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二道洼村北,发现一石器制造场。

据考,所制石器为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工具。

可见,距今一万年前本县境内已有人群部落。

汉代,在武川县南境有:莎尔登古城(今武川县青山乡),是控制山前(土默川)与山后(草地)的要道(古城遗址中发现有汉代的陶片、大口陶罐等);土城子古城(今武川县庙沟乡),城东北为山河环绕,西南有孤山作屏障,东通黑牛沟,南达美岱沟,北通草地。

武川县北境为匈奴统辖地。

[36]东汉时,今武川县境为鲜卑族统辖地。

三国、西晋时,今武川县境为拓跋鲜卑政权统治区内。

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366年),今武川县境属代统治区内;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武川县境属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内。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王朝设置武川镇(治所今县大青山乡),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之一。

[36]隋时,县地属突厥。

唐时属唐,先后归云中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及安北都护府辖。

辽神册元年(916年),入辽,属西南招讨司辖,后为西京道丰州北境。

金后,属西京路净州辖。

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净州天山县,辖今武川县地。

明朝时,县地为西土默特牧场。

清初,属归化厅土默特及喀尔喀右翼旗。

康熙、乾隆年间,今县城初名克克伊尔根(正音为呼和额日格),后渐演变为可可以力更。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武川厅,为口外十二厅之一,属山西布政使归绥兵备道,称武川直隶厅,设抚民同知,加理事衔。

原拟在翁衮城设治,因地偏远,寄治于归化城。

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县,置县时,县境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千米,包括今之乌兰花、大滩、旗下营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逐步演变为现境。

民国三年(1914年),绥远与山西分治后,武川县隶属绥远特别行政区。

民国四年(1915年),县府由归化城迁到可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武川县隶属于绥远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日伪蒙古军进占县城,同年11月14日,成立伪县公署,属巴彦塔拉盟辖,为二等县。

同年,国民党县政府随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进驻县内山区庙沟一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武川县一分为四,即归武县、武归县、武川县、武固县。

抗战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本县均存游击县政府,随军转移。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武川县恢复抗战前辖地,属绥北行政区。

1949年9月19日,武川县随绥远省和平起义获得解放,属绥远省萨拉齐专区。

1954年10月,属集宁专区。

1956年8月,属平地泉行政区。

1958年3月至1996年1月,属乌兰察布盟。

1996年1月至今,属呼和浩特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