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阴山以南为赵九原地,山北为匈奴牧地,今旗境内为赵国九原所属。

秦朝时期,属九原郡并北假之地,今旗境属之。

汉朝时期,属朔方郡,隶北方刺史部统领。

汉末,边郡并废,为南匈奴复踞,今旗境先后为其所属。

三国至晋朝初期,仍为南匈奴牧地,全旗境为其所属。

五胡十六国时期,今旗境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夏属地,阴山以北为拓跋鲜卑牧地。

南北朝时期,今旗境为北魏沃野镇,怀朔镇各一部分,继为西魏地,未几,辖于北周。

隋朝时期,今旗境属丰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设郡,隶五原郡。

唐贞观年间,改州置郡,今旗境隶九原郡,北境为突厥所据。

景龙二年(708年),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今旗境为西受降城辖地。

宋、辽、金、西夏时期,今旗地皆归西夏辖领。

元朝时期,改云内州为下州。

阴山南属云内州,隶中书省大同路;阴山以北属宁德路、砂井总管府,今旗境分属之。

明朝时期,今旗境属东胜卫辖地,隶山西布政司。

永乐元年(1403年),东胜卫军民徙内地,遂废。

正统三年(1438年),复置,不久再废,为瓦剌所踞,后为默特万户罗士蛮部属地。

明末时期,为林丹汗所居,后该部西迁青海。

清顺治五年(1648年),这片土地被清廷封给乌拉特部,设置乌拉特前、中、后三旗。

民国元年(1912年),废清理藩部称中华民国内务部,旗境隶属山西省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绥远与山西省实行分疆而治,绥远城将军改为绥远都统。

民国八年(1919年),划出乌拉特垦地一部分,设固阳设治局。

民国十二年(1923年),划出乌拉特后旗垦地部分,设包头设治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成立绥境蒙政会,乌拉特三公旗改隶绥远省内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仍隶属乌兰察布盟。

1950年,乌拉特前、中、后旗均成立人民政府。

1952年,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设立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隶属乌兰察布盟。

1958年4月,乌拉特中后旗联合旗划归河套行政区。

同年5月,并入巴彦淖尔盟。

1971年,设立潮格旗。

1981年,潮格旗改称乌拉特后旗。

2004年,巴彦淖尔盟撤盟设市,乌拉特后旗改隶巴彦淖尔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