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今乌审旗地区属上郡辖地。
西汉时期,属上郡奢延县(治所今乌审旗河南乡境内)、高望县、北部都尉(治所今旗属嘎鲁图苏木呼和陶勒盖),后来又置榆林县。
东汉时期,仍置有奢延县(治所在今旗河南乡),隶属并州上郡。
东汉王朝为安置归降的匈奴部众,置上郡属国都尉,治所龟兹(今陕西省榆林市北),在今乌审旗南部置有匈归都尉(匈归障)。
曹魏景元三年(262年),今旗境属羌族政权统辖地。
东晋十六国期间,今旗境先后为后赵(羯石氏)、前秦(氐苻氏)、后秦(羌姚氏)等政权辖地。
夏国龙升七年(413年),匈奴铁弗赫连勃勃发民10万蒸土筑都城统万(治所在今旗纳林河乡),今旗境属夏畿内地。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将统万城改为统万镇。
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为夏州,境属化政郡岩绿县(治所今旗境内)。
西魏时期,属夏州弘化郡(治所今乌审旗境内)。
北周时期,属夏州归真郡。
隋朝时期,置朔方郡岩绿县(治所今旗纳林河乡境内)。
唐朝时期,置夏州(治所旧统万城),辖朔方县(治所旧统万城)。
五代十国时期,今旗境南部属定难节度使统辖之夏州,北部属契丹(辽)国。
北宋初期,夏州为北宋王朝统治。
辽重熙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即皇帝位,建立西夏政权,今旗境遂属西夏的夏州(治所今旗境)。
元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封其子忙哥刺为安西王。
安西王所辖蒙古四千户驻牧于察罕脑儿(今旗境),并筑城。
至大三年(1310年),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于察罕脑儿”。
至顺元年(1330年),今乌审旗境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辖地,在今旗境南设察罕脑儿站。
当时“站赤”为“元制”中“以通达边情,宣布号令”的驿站。
明朝初期,今旗境属东胜卫。
正德五年(1510年),属蒙古鄂尔多斯万户的右翼伯速台、乌审二部牧地。
万历十年(1582年),今旗境属“袄儿都司”辖地。
清顺治六年(1649年),编为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俗称乌审旗(当时辖境相当于今乌审旗的全部和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靖边县三县市长城以北地区及伊金霍洛旗一小部分地区),下设10参领、42佐领。
乾隆元年(1736年),析旗境东部三参领区另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
民国初年,旗制从清。
民国三年(1914年),乌审旗随伊克昭盟划归绥远特别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锡尼喇嘛领导的“独贵龙”运动,一度推翻乌审旗封建王公政权,成立乌审旗政府。
民国十七年(1928年),隶属绥远省伊克昭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旗境南部先后成立中共乌审旗工委(曹动之任书记),将旗工委领导的游击队更名蒙汉骑兵游击队。
在解放区巴图湾地区建立乡政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曾建立乌审旗苏维埃政府,不久根据上级指示撤销苏维埃政府,主要任务放在开展统一战线方面的工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乌审旗工委在尔林川、牌子地创建两个蒙汉自治抗敌会,“实际是党政军合一的政权机关”。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2月6日,组建乌审旗蒙汉抗敌联,下辖5个分会。
民国三十六年(1947辏?月,成立乌审旗政务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25日,乌审旗临时自治委员会成立(设主任)。
同年8月10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委员会制,设主任、副主任),隶属陕甘宁边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
1950年春,乌审旗隶属绥远省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府。
1954年3月,乌审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人民政府。
1956年12月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改称为乌审旗人民委员会。
1967年12月30日,乌审旗革命委员会成立,乌审旗人民委员会权力终止。
1980年12月21日,乌审旗人民政府成立,撤销革命委员会。
2001年,国务院撤销地级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属鄂尔多斯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