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今锡林河水库西侧发现有人类活动遗址。

先后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及石核、石片等石器,证明距今4000—6000年以前已有人类在锡林浩特境内繁衍生息,从事游猎养畜和原始手工业生产。

汉朝时期,为上谷郡北境。

晋朝时期,为拓跋氏地。

隋唐时期,为突厥所据。

辽朝时期,为上京道西境。

金朝时期,为北京路西北境。

元朝时期,属上都路。

明朝时期,入于蒙古。

清朝时期,为蒙古阿巴哈纳尔部驻地。

清康熙六年(1667年),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

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大清会典》作阿尔噶灵图山)。

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又名永安山)。

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清康熙六年(1667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

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庙由贝子爵管辖,故锡林浩特地区得名贝子庙。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锡林郭勒盟建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贝子庙被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控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驻贝子庙的日本军队组织伪锡林郭勒盟政府、伪旗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锡林郭勒盟分会和政府组织工作队在阿巴哈纳尔左旗改造旧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阿巴哈纳尔左旗支会隶属锡林郭勒盟分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委。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阿巴哈纳尔左旗归中部中心旗工委。

1949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

1952年5月2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

1953年9月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乡科级),统称西部联合旗锡林浩特人民政府。

1956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

同年8月21日,锡林浩特受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乡科级建制不变。

1959年4月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浩特,盟直接管辖。

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

1979年12月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改为“嘎”字。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