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历史沿革

新城区是大窑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保合少镇大窑村南山的大窑文化遗址,证明在距今50万年以前到1万年以前,史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有人类在大青山一带从事制造石器的活动,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阴山南麓设置云中郡。

秦汉时期,在这里仍设云中郡,属武泉县,出现了汉族与匈奴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

东汉末年,北魏政权建立后,属盛乐都城管辖。

北魏迁都平城后,将归顺的敕勒族安置在这一带,属敕勒川一部分。

隋朝在这里先后属榆林总管府、云州总管府,隋大业元年(605年),云州改为定襄郡。

唐朝在这里为云中都护府,又称单于都护府。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于公元947年建立了辽国,这里始设丰州,此后,金袭辽制、元袭金制,称西京路丰州,这里属富民县管辖。

明朝建立后,属丰州卫。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阿拉坦汗率土默川部驻牧丰州滩,这里为土默川一部分。

明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占据呼和浩特地区,这里为土默特左翼都统管辖。

新城区是由清代建造的“绥远城”,俗称“新城”而得名。

清代前期,清朝政府为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雍正十三年议定在归化城东北建造驻防城。

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竣工。

此“新城”即为今新城地区的主要部分。

乾隆六年(1741年),设归绥道,即归化、绥远为一道,隶属山西巡抚,是山西诸道之一。

民国2年(1913年)绥远与山西分治,改绥远城将军为行政长官,同年,将“归化”和“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

民国三年(1914年),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行政长官为都统。

民国18年(1929年),改绥远特别行政区为绥远省,改都统为主席,省会设在原归绥县城区,并改名为归绥市。

下辖四个区,原绥远城区、火车站归第一区管辖。

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归绥,改归绥市为“厚和特别市”。

全市设6个镇,今新城城区为第五镇、火车站为第六镇。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恢复归绥县,厚和市复称归绥市。

全市设6个区,原绥远城区为第五区、车站为第六区。

同年,建立了中共归绥县委员会。

民国37年(1948年)10月,归绥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民国38年(1949年)9月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950年1月20日,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归绥市五区、六区合并为第一区,区政府驻关帝庙街。

1953年11月8日,归绥市第一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区正式改称新城区。

1954年,新城区政府迁往建设街。

1954年4月25日,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城区更名为东风区。

1979年,恢复新城区原名。

2001年,新城区人民政府迁到成吉思汗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