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旗境内繁衍生息。
商周至秦汉时期,属东胡人的牧场。
汉朝至晋朝时期,系乌桓、鲜卑人住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为契丹住地。
辽朝时期,为北大王擦喇之牧地,契丹人居住。
金朝时期,金界壕以南为北京路,女真人居住。
元朝时期,属上都路。
北元至明朝时期,归于乌梁海三卫占地。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内喀尔喀五部,征服三卫之一的公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
乌巴什继承其父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之位,自称伟徵诺颜,驻牧于泰宁东部。
对所管辖的部号称扎鲁特,从此“扎鲁特部”这一名称开始载于史册。
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归属后金。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尔沁部和扎鲁特部的势力,对蒙古地区开始实行军政令统一的旗(和硕)佐领(苏木)制度。
至此,扎鲁特部在行政和军事上,失去了传统的自主权力。
天聪十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名为清,整个内蒙古49个旗完全置于清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追封内齐为多罗贝勒,并由内齐之子桑嘉布继承其父多罗贝勒爵位,占有扎鲁特部原有牧地和部众,赋予扎鲁特旗札萨克之职,世袭罔替。
同年,清廷又追封色本为多罗达尔汗贝勒,由色本次子桑噶尔继承其父多罗达尔汗贝勒爵位,从扎鲁特部划出一部分牧地和部众据其所有,赋予扎鲁特旗札萨克之职,世袭罔替,所领的牧地为扎鲁特右翼旗。
自此,原为一体的扎鲁特部,分为并立的扎鲁特左翼和右翼两个行政旗,旗以上设盟,扎鲁特左右二旗属昭乌达盟。
中华民国建立后,基本上沿袭清廷的行政体制,原理藩院改为蒙藏院,其下属机构如故。
直奉军阀之间混战之际,为在蒙古地区扩展势力,把热河作为前沿阵地,袁世凯委托热河都统(后改称省长)直接掌握和监督昭乌达盟管辖下的各旗县事务,设县和没治局,着手开发垦殖蒙地,大抓财政税收,以补充战乱所需的大笔开支。
民国十二年(1923年)12月27日,热河都统委任高义山为鲁北没治委员兼备队统领官。
民国十三年(1924年),高义山正式建鲁北没治局(鲁北县),在扎鲁特左右二旗的领地上,出现了旗县分治的局面。
县管开垦区,旗管未开垦区。
旗县同时存在,县居旗之上。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伪满洲国在热河省昭乌达盟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设置兴安西分省(省会开鲁),扎鲁特左右二旗归兴安西分省管辖,废除鲁北县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兴安西分省,改为兴安西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伪满洲国政府下令,原扎鲁特左右二旗合并为一个扎鲁特旗,旗公署指定在鲁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垮台。
同年11月,扎鲁特旗成立临时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东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同年3月,扎鲁特旗建立自治政府,隶属于昭乌达省政府。
1946年承德“四·三”会议以后,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撤销东蒙古自治政府,中共昭乌达省改称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隶属热河省,扎鲁特旗自治政府改为扎鲁特旗民主政
同年8月,中共昭乌达盟委员会组成扎程仄旃ぷ魑被幔皆程仄炜构ぷ鳌?/p>
民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扎鲁特旗划归辽吉省哲里木盟。
同年7月,成立扎鲁特旗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辽吉省撤销后,隶属于辽北省哲里木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随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49年10月1日,改为扎鲁特旗人民政府。
1953年6月,哲盟撤销,归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署。
1954年4月20日,东部区行署撤销,复隶属于新恢复的哲里木盟。
1969年7月1日,扎鲁特旗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
1979年7月1日,扎鲁特旗同哲里木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2月,撤销哲里木盟改设地级通辽市,扎鲁特旗由通辽市管辖,旗党政机关驻鲁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