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历史沿革

秦朝时期,正蓝旗绝大部分属匈奴辖地。

西汉时期,绝大部分为乌桓统辖区,南部黑城子“造阳”属上谷郡、渔阳郡辖区。

东汉至西晋时期,为鲜卑所辖。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今旗境属代政权统辖地。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属前秦(氐族)统辖地。

北魏登国十年(395年),属魏政权统治区。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旗境属御夷镇镇戍区内。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今旗境为柔然与东魏之间拉锯地区。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今旗境为北齐与突厥之间争夺地区。

隋大业八年(612年),今旗境东部属奚族统辖范围;西部属涿郡辖地。

唐总章二年(669年),今旗境属桑乾都督府管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今旗境属饶乐都督府管辖。

元和十五年(820年),今旗境属奚与契丹之间拉锯地区。

五代时期,今旗境属契丹辽统辖。

辽朝时期,今旗境属西京道奉圣州管辖。

金天德二年(1150年),金朝建桓州城(历史上称新桓州城,在今正蓝旗上都音高勒苏木四郎城嘎查古城遗址),属西京路桓州管辖。

西北路招讨司曾移驻桓州城。

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在今旗境修建一座新城,初名开平。

忽必烈“营建城廓宫室于滦水北”(今旗五一种畜场境内双山水库北)。

元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蒙古汗位。

升开平为府,建为国都,并在此设置中书省管理国家事务。

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正式加号开平府为上都,置上都路,设路总管府。

至顺元年(1330年),置有桓州(治所今旗上都音高勒苏木四郎城嘎查古城遗址),隶属上都路。

明朝初期,置有开平卫(治所今旗境五一种畜场,原“开平”故地);原桓州故址设州驿。

万历年间,属察哈尔部管辖地。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编为察哈尔左翼正蓝旗,为蒙古八旗之一,隶属直隶口北道,设置明安牧群。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蓝旗和明安牧群均隶属察哈尔都统。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制。

民国三年(1914年),正蓝旗和明安牧群等归察哈尔特别区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隶察哈尔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日伪将察哈尔明安牛羊群(原7个牧场)改建为明安旗;将太仆寺右翼牧群改为太仆寺右旗,隶属察哈尔省察哈尔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察哈尔省沦陷,随察哈尔盟划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复归察哈尔省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27日至4月1日,察哈尔盟在明安旗道英海日罕(今正蓝旗宝绍代苏木)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选出察哈尔盟民主政府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察哈尔盟分会(主任),驻道英海日罕。

同期,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正蓝旗、明安旗、太仆寺右旗支会相继成立。

同年12月,正蓝旗在那日图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议(因战争转移到浩力图庙),选举产生旗民主政府(旗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正蓝旗(那日图)、明安旗(宝绍代)、太仆寺右旗(黄旗大营子)3旗随察哈尔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将明安旗胩退掠移旌喜ⅲ慕ㄎ靼蔡伊掀欤ㄗけι炒?/p>

1956年9月11日,撤销明安太右联合旗,将其区域(除布拉根陶亥苏木外)并入正蓝旗的行政区域,旗人民委员会由那日图迁驻黄旗大营子,隶属察哈尔盟,并将正蓝旗扎格斯台淖尔苏木的西部地区划归正镶白旗。

1958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年10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通知),察哈尔盟撤销后,将正蓝旗划归锡林郭勒盟管辖。

1966年,正蓝旗人民委员会迁驻上都河浩特(1969年改为上都河浩特镇)。

1979年,正蓝旗革命委员会迁驻敦达浩特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