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兴庆区建置历史悠久。
秦初,为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牧地。
公元前214年,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地”,在今月牙湖乡筑塞外浑怀障,是兴庆区最早出现的城名。
障,城障,即军事要塞。
浑怀,驻守都尉之名。
塞外,长城以北。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属灵洲县。
东汉后期,爆发大规模羌族起义,朝廷无力治理,行政建置名存实亡。
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407年建大夏国后,将饮汗城(今掌政镇)改建为皇家林园,称“丽子园”。
2008年8月底,《银川城市起源研究》课题完成,认为西汉用于管理屯田戍边、开渠植谷、安置移民的“北典农城”是银川地区建城之始。
据此,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决议,将银川市建城时间定为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的“北典农城”,故址在今兴庆区掌政镇。
(据《汉书·冯参传》及《水经注》记载,典农城是冯参担任农都尉时,于西汉阳朔年间筑,即公元前24年—前21年。
)北魏统一北方后,先在今宁夏平原设薄骨律镇(治今吴忠市古城湾),为军政合一性质,不领郡县。
孝昌二年(526年)改置灵州,州下设郡县。
《元和郡县图志》载,“后魏给百姓”,即从内地移民于饮汗城,置怀远县,是银川市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建置。
县名含意为:内地移民志怀远方。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又移民2万户于此,升置怀远郡,领怀远县,郡县同治一城。
隋代撤郡存怀远县,上隶灵州。
唐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被黄河冲毁,次年于其西即今兴庆区老城更筑新城。
五代时期,因战乱人口锐减,怀远县降为怀远城。
北宋初,沿袭唐制,恢复怀远县,后降镇,为灵州“河外六镇”之一。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率部由陕北西进,攻占宁夏平原。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大兴土木,将怀远镇升为兴州,以之为临时首都。
北宋显道二年(1033年),又升兴州为兴庆府。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国,定都兴庆府。
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改兴庆府为中兴府,延至1227年西夏灭亡。
蒙古汗国中统二年(1261年),在西夏旧地设西夏中兴路行省,以中兴府为行省首府,后与甘肃行省几经分合,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撤中兴路行省,设宁夏府路,“宁夏”地名肇始于此。
明初,宁夏平原地处军事前沿,先设宁夏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具有军事性质的宁夏卫。
大约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又设宁夏镇,属北方“九边重镇”之一。
宁夏镇辖有七卫,其中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宁夏前卫均治宁夏镇城,即今兴庆区老城。
清初,沿袭明代镇卫制度,但设宁夏巡抚,归陕西布政使司。
康熙四年(1665年)裁撤宁夏巡抚。
康熙九年(1670年)划宁夏归甘肃省管辖。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清廷吏部以宁夏“生齿繁庶,不减内地”为由,请改宁夏卫置宁夏府,同时在宁夏府城置宁夏县署、宁朔县署。
此时,宁夏府城已发展成为“西陲一大都会”。
民国成立,废除清代的府、州、厅建置,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
1913年1月公布《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后,“道”就成为介于 ⑾刂涞亩墩?/p>
同年2月7日,改宁夏府为朔方道。
同年12月,北京政府又决定改为宁夏道。
1929年1月1日,宁夏省成立。
1935年5月,宁夏县(后改为贺兰县)治由省城迁往谢岗堡。
1945年1月,公布《银川市筹备处组织章程》。
1947年4月18日,银川市政府成立,其行政区划范围为:以原宁夏省城为主,东至红花渠,西至唐徕渠,南至南关强家水渠,北至盈水渠、教场湖南岸,面积约7.7平方公里,人口2.6万。
“银川市”地名,由此沿用至今。
今银川市兴庆区是北魏怀远县,北周怀远郡、怀远县,唐怀远县,北宋怀远县、怀远镇,西夏兴州,蒙元时期西夏中兴行省、中兴路、宁夏府路,明代宁夏卫、宁夏镇,清代宁夏府、宁夏道,民国宁夏道、朔方道、宁夏省驻地,也是西夏都城兴庆府(中心府)驻地,以及清代和民国时期宁夏县、宁朔县署驻地。
1949年9月23日,银川市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银川市军管会随之成立。
29日,银川市人民政府成立。
同年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9月,甘宁并省,成立甘肃省银川专区。
驻银川市,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银川市为首府。
1961年,设城区,城区人民政府原驻解放西街11号,1998年8月迁至北环东路(今北京东路)15号。
2002年10月19日,更名兴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