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西夏区属于银川地区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今银川市西夏区属于匈奴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今甘肃宁县),今银川市西夏区属于匈奴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
西汉初年,今银川市西夏区为匈奴楼烦、白羊王属地。
汉元朔二年(前127年)至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收复河南等、新秦中,今银川市西夏区属汉廷北地郡廉县辖地。
三国时,魏国未能对今银川地区实施有效统治,今西夏区仍属鲜卑、匈奴、羌族驻牧之地。
隋统一全国后,今西夏区属灵州郡怀远县(所在今兴庆区)所辖。
唐朝时,今宁夏全境均属关内道,境内置灵州,今西夏区属灵州怀远县所辖。
北宋时期,今银川地区属秦凤路灵州。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定都兴庆府称帝,建立夏国,史称西夏。
元时,行政区划几经变化,今银川地区初属中兴等路行省。
所辖中兴州辖境相当于今银川市所辖范围。
宁夏府路辖怀远县,怀远县辖境为今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及金凤区。
明朝时期,今银川地区隶属于“九边重镇”之宁夏镇。
宁夏右屯卫下管辖屯堡18个,今银川市西夏区属于右屯卫管辖。
清初,今宁夏地区隶属陕西布阵司。
宁夏府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北部地区,今银川市西夏区和永宁县、青铜峡市部分地区以及贺兰县局部地区隶属宁朔县管辖。
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清廷重新建立宁夏府城。
清末时,宁夏府以原宁夏分巡道改置,因道于与首县同名,改称朔方道,但实际未改,俗称宁夏道。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令各省裁府存道,今西夏区隶属宁朔县。
1929年1月1日,宁夏正式建省,共辖9县2旗,今银川市西夏区仍隶属宁朔县管辖。
1941年4月1日,划分宁夏、宁朔两县,又增置永宁县,今西夏区转为隶属永宁县管辖。
1949年10月1日,宁夏省制未变。
是年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在首府银川市举行隆重成立典礼。
是月,永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新城区为永宁县第七区第一乡,后改为第四区第一乡(即罗家庄乡)。
1951年6月,永宁县第四区(含新城区境遇)划归银川市管辖,成为银川市第五区,下辖新城乡(含罗家庄)、双渠乡、盈北乡(平伏桥乡)3个乡公所,新城区为银川市第五区公署驻地,此后新城区一直隶属于银川市。
1954年4月,中共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银川市旧城内4个区合并为两个区,新城区改为银川市第三区。
1955年1月,银川市人民政府撤区并乡,银川市新城区改称新城镇。
1958年10月1日,银川市实行人民公社化,撤乡镇,新城镇改为战斗人民公社。
1959年1月19日,更名为新城人民公社。
1961年1月,将新城区人民公社更名为良田人民公社,“五一”人民公社更名为新城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
1961年4月,成立新城人民委员会,城市管理由新城区行使,新城区设置街道办事处由此开始。
1968年3月,新城区和第一、第二、第三街道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0年初,第一。
第二街道办事处合并,改称铁东街道办事处。
1971年,改第三街道办事处为西花园路街道办事处。
1978年,将上述3个街道街道办事处再次改名,仁恢复为第一、第二、第三街道办事处,共辖44个居民委员会。1979年,将第三街道办事处一分为二,在怀远路以北地区设置第四街道办事处。
1981年,新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均以驻地更名,即铁东、铁西、长城、贺兰山街道办事处。
1985年,又自西夏街道办事处分置处新的贺兰山街道办事处。
原贺兰山街道办事处改为朔方街道办事处。
2002年11月,新城区改为西夏区,并将铁东、东街街道办事处金凤区管辖。
西夏区辖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园路、宁华路5个街道办事处和镇北堡镇、兴泾镇、芦花乡,53个居民委员会、16个行政村。
2004年4月,西夏区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银川市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调整后,西夏区由原来管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乡镇,变更为管辖朔方路、文昌路、西花园路、北京西路、宁华路、贺兰山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和芦花镇、兴泾镇2个镇,共48个居民委员会、16个行政村。
2005年8月,芦花镇更名为镇北堡镇。
2004年9月,西夏区行政中心迁至西化园路街道办事处辖区的怀远东路285号,南有北京西路,北有贺兰山西路,东有丽子园街,西有金波街,距银川火车站、汽车西站约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