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羌,兵至青海东部,包括大通在内的湟水流域地区纳入西汉版图。

神爵二年(前60),在西平亭以西置临羌县,上隶于金城郡,今大通县地时属临羌县。

东汉建安年间,分金城郡置西平郡,领西都、临羌、长宁、安夷4县,大通县地先后属西都、长宁县。

魏晋至北朝末,大通仍属西都、长宁县。

公元4世纪初,西晋中央政权开始分裂,大通地区先后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政权迭据。

北魏太延五年(439),北凉投降北魏,今大通地为北魏辖地。

孝昌二年(526)后,陷于吐谷浑。

北周建德五年(576),北周击败吐谷浑,大通地区归北周统治。

隋开皇元年(581),隋取代北周,大通地区归隋。

唐武德二年(619),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和廓州,大通为鄯州地。

贞观元年(627),陇右道以鄯州为中心,辖青海湟水流域包括大通在内的地区。

至德二年(757),吐蕃攻占西平。

大通地区自此归吐蕃控制。

大中五年(851),沙州(今甘肃安西东,治敦煌)首领张义潮起义,先后收复瓜、沙、鄯、廓等11州,河湟地区包括大通在内尽归于唐,大通为鄯州属地。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大通为河湟吐蕃唃厮啰政权辖地。

元符二年(1099),宋朝收复青海东北部地区。

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为西宁州,大通属西宁州。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1131),金兵占领西宁,今大通县地属金西宁州辖地。

西夏大德二年(1136),西夏进占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仍置西宁州,大通县地属西夏西宁州辖地。

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所属军队攻占西宁州,大通遂为蒙古族统治地区。

元至元十八年(1281),置甘肃行中书省(驻今张掖),辖西宁州,大通属西宁州管辖。

明洪武四年(1371),明军进入西宁州,次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辖大通地,上隶于陕西行都司。

明末清初,大通属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

雍正三年(1725),改西宁卫为西宁府。

筑大通(今门源县城)、白塔(今大通城关)、永安三城,置大通卫(治大通城),辖白塔、永安二营,属西宁府管辖。

乾隆九年(1744),大通卫署迁于白塔城;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为大通县。

1913年始,大通县由西宁道管辖。

1929年1月,青海建省,大通为青海省直属县,同时将原大通县红山堡划归新置门源县辖。

1949年9月9日,大通解放,9月15日,大通县人民政府成立,直属青海省人民政府。

1960年5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大通县划归西宁市领导。

1961年8月15日起,大通县仍划为省直属县。

1966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大通县划为西宁市辖县。

1985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