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为齐国马陉邑地。
秦属济北郡嬴县。
西汉至晋分属济南郡(国)般阳县(今区北境)和泰山郡莱芜县(今区东南境)。
南朝宋于此侨置清河郡绎幕县;北魏改绎幕县为绎姑县;北齐并入东平原郡贝丘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贝丘县为淄川县,属齐郡。
唐、宋、金属淄州淄川县。
元属益都路益都县,明属青州府益都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置博山县,仍属青州府。
县治颜神镇(今博山城),曾名颜神、颜神店,因传说周末孝妇颜文姜居附近齐长城岭下,“殁而有神”而得名。
颜神至宋已成重镇,金称颜神店,元至元二年(1265)置颜神镇,属益都县。
1913年属岱北道(翌年改称济南道)。
1925年属淄青道。
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38年9月建立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泰(安)莱(元)章(丘)历(城)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联合办事处管辖。
1937年12月3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博山城及附近的几个重镇。
各个边缘地区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为博山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奠定了基础。
1939年9月16日,在李家庄建立了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
属七县边区联合办事处领导。
1940年属泰山专区。
1941年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将博山县二区划归淄川县。
1942年4月将东部的五区、七区划归四个县(益都、临朐、淄川、博山)边区联合办事处。
原博山县四区与莱芜县的六、七两区合并为博莱县政府。
1944年8月,又将四县边区联合办事处与博莱县同时撤销,恢复原县制,在土泉村重新成立中共博山县委、博山县政府,归属鲁山专署领导,辖九个区。
1945年8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
8月23日,博山第一次解放,县政府驻博山城。
将划归淄川县的原博山县二区(1943年后改为原山区)划回。
将鲁山专署撤销,成立淄博特区。
设淄博专员公署,驻博山城,属鲁中行署领导。
同年9月,将原博山县的博山城、黑山、西河、原山四个区划出,成立博山市,驻博山城。
博山县辖石马、郭庄、源泉、池上、太河五个区,县政府移驻郭庄。
同年9月底,淄博特区撤销,市、县合并。
博山、淄川两县又划归泰山专署所辖。
1945年12月5日第二次解放博山。
1946年1月12日第三次解放博山。
二次成立了淄博特区,博山又恢复了市(县)建制,属淄博特区领导。
同年4月又撤销博山市,合并到博山县。
县政府移驻博山城,仍属淄博特区所辖。
1946年7月,进行战略转移,淄博特区撤销,博山、淄川两县并入鲁中区,属泰山专区所辖。
1947年2月23日,博山第四次解放。
将黑山、崮山并入岳阳区,将西河、口头并入岳阴区。
1948年3月博山县全境解放,9月重建淄博特区,博山城关区及原山、八陡3个区划为淄博特区直辖区。
1949年10月撤销城关、原山、黑山3个淄博特区的直辖区,改建博山市,属淄博工矿特区。
1950年5月博山市并入博山县。
1951年2月复置博山市,博山县与博山市均属淄博专区,同年5月改称淄博市(县级)。
1953年7月撤销淄博专区,建立淄博工矿区,县级淄博市及博山县均属之。
1954年10月博山县划归昌唯区。
1955年3月淄博工矿区连同其所辖嫡胖苁小⒆筒┦?县级)和淄川县一并撤销,设立地级淄博市,原县级淄博市改为博山区、黑山区。
1956年6月撤销黑山区,并入博山区。
1958年12月撤销博山县,所辖南博山、郭庄、源泉、池上4处人民公社划归博山区。
1961年冬淄川区3处人民公社的58个大队划归博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