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历史沿革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区历史追溯。

位于市域南部的广饶县历史悠久,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县,于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区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

至建市前,广饶、利津、垦利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境内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

从此,拉开华北石油会战序幕。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

为纪念打出这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由油田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称为“基地”。

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但无行政辖区,只组建和统辖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

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复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

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件批复山东省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召开,东营市正式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