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巨地属徐州北境。
西周时期,为鲁国地。
春秋时期,巨野境内有昌邑、咸丘邑、垂葭邑。
战国时期,前475年,属宋国,前286年,改属齐国。
秦朝时期,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昌邑县,(在今巨野县东南昌邑集)属砀郡。
西汉初期,巨野境内有昌邑县。
西汉中期增置巨野县和乘氏县。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国为5国,于昌邑置山阳国,昌邑县,巨野县均属之。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改山阳国为山阳郡。
昌邑、巨野两县属之。
汉宣帝元平元年(前74),撤消昌邑国,为山阳郡。
昌邑、巨野随属。
新莽始建国元年,为巨野郡,治巨野,巨野、昌邑仍属之。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撤消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昌邑、巨野属之。
东汉初,昌邑为兖州刺史部治所。
三国时期,巨野、昌邑两县属山阳郡。
晋朝时期,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昌邑。
巨野、昌邑属之。
南北朝时期,巨野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
永初元年(420),撤消昌邑,并入金乡县。
北齐撤消巨野县,其地入乘氏、金乡二县。
隋朝时期,开皇十六年(596),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并于乘氏故城置乘丘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又废乘丘并入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废昌邑入金乡,属曹州济阳郡。
唐朝时期,武德四年(621),于巨野置麟州,复置乘丘县为属县。
武德五年(622),撤消麟州,复置昌邑县。
巨野、乘丘二县同属郓州。
昌邑县属戴州。
武德八年(625),撤消昌邑县,入金乡县属鲁郡。
(从此无昌邑县)。
唐贞观元年(627),省乘丘入巨野,属戴州。
贞观十七年(643)属戴州,巨野仍属郓州。
五代时期,后周广顺二年(952)移济州于巨野县城,巨野、金乡属之。
宋朝时期,巨野、金乡县属济州、济阳郡,郡治巨野。
金朝时期,金、天德二年(1150),黄河大决口,淹没巨野,济州迁往任城并撤消巨野县,百姓分别迁至济州之郓城、嘉祥、金乡三县。
元朝时期,至元六年(1269),恢复巨野县,济州亦由任城迁回巨野。
至元八年(1271),升济州为济宁府。
至元十六年(1279),升府为济宁路。
至正八年(1348),黄河大决口,巨野再次被水淹没,遂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刑家务。
明朝时期(1374),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九年(1376)消退,县治由刑家务迁入巨野县城,重建县公署。
洪武十八年(1385),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随济宁州属兖州府。
清朝时期,雍正八年(1730),巨野县改属曹州直隶州。
雍正十三年(1735)升曹州为曹州府,巨野县属之。
民国时期,1914年,巨野县属济宁道。
1928年废除道制,巨野直属省。
1929年,于菏泽置山东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巨野县属之。
1938年,山东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专署,巨野属第十专署。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7月中共苏鲁豫区党委于巨(野)、菏(泽)、金(乡)、定(陶)、成(武)5县结合部建立巨菏金定成五县边抗日民主政权,同年9撤销。
1941年2月建立巨野县抗日民主政敉背闪⒌木藓式鸺纬晌逑亓习焓麓芟剑?943年1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湖西)专区和五县联办双重管辖。
1942年2月于巨野、菏泽邻接地区建立巨菏抗日办事处,属鲁西行政区第二专区;1942年6月正式改为巨菏县,12月巨菏县与郓南县合并建立郓鄄巨菏四县边区(县),属晋冀鲁豫第十七专区;1943年11月该四边县改建为临泽县,隶属不变;1944年12月自临泽县析置郓(城)巨(野)县,仍以郓鄄巨菏四县边区为其行政区域,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八(运西)专区第二办事处管辖。
1943年初于巨野与金乡结合部建立金巨县,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湖西)专区和巨南(巨菏金嘉成)五县边联合办事处双重管辖。
1946年1月巨野与金巨2县均属冀鲁豫行政区第七专区(运西地区东部)。
同年3月撤销金巨县,改建巨南县,属冀鲁豫第三(湖西)专区;巨野县属冀鲁豫第二(运西)专区。
1948年4月巨野县属冀鲁豫第第七专区。
1949年8月巨野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撤销郓巨县,东部并入巨野,其余并入菏泽和郓城县;撤销巨南县,北部并入巨野,其余并入成武县。
1952年11月随湖西专区划归山东省。
1953年8月撤销湖西专区,巨野转属菏泽专区。
1958年12月改属济宁专区。
1959年7月复属菏泽专区(1967年改称菏泽地区)。
2000年6月属地级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