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历史沿革

金山卫镇原为金卫乡,位于金山县南部滨海,处沿海地带。

明初为沿海海防要地。

清代属胥浦乡六保和仙山乡七保。

清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26~1759)设县治于金山卫城,隶松江府。

自该年至乾隆年间,乾隆三十三年至嘉庆元年(1768-1796),金山卫城先后二度作金山县治,时达60年。

1913年置卫城乡;1929年属第八区(金卫),1935年改称第六区,1945年为金卫区,1946年撤区,翌年并卫城、滨海、大石和肇基(部分)乡境,成立金卫镇;1949年10月设金卫区;1950年隶张堰区,1957年撤区,并西门、大石、新扶、典浦乡为金卫乡;1958年转为金卫人民公社;1966年划入山阳公社的农建、金卫生产大队。

1984年恢复金卫乡建制;1993年5月撤乡建镇,复称金山卫镇。

原钱圩镇原为钱圩乡,因清初有钱氏富翁建豪宅,置房产形成集镇,因周围环水,故名钱家圩,乡随集镇名。

清代是胥浦乡六保地;1913年属张堰市;1927年设钱圩乡,先后属六区、四区(张堰区)管辖;1946年划入甪里乡3个保、肇基乡8个保;1948年撤销钱圩乡,分属金卫、廊下乡;1949年2月恢复钱圩乡,1957年7月并八字、刘堰、钱圩3个小乡建钱圩乡;1958年9月转为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钱圩乡;1993年9月撤乡建镇,成立钱圩镇。

2001年3月原金山卫镇与钱圩镇撤并为新的金山卫镇,名称使用至今。

金山卫镇名人

戴有祺

戴有祺,号珑严,清朝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戴有祺便告假回乡服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降职为候补知县,他不肯赴任。辞官离京,归乡隐居

李新民

李新民(1900~1967年),又名新铭,原名世勋,号守恒,乳名德元,李一谔烈士的胞弟。金卫乡长春村人。幼年时过继到山阳甸山,为叔父李修凝嗣子。民国12年(1923年)考入上海文治大学。同年9月经侯绍

沈粲

沈粲(1380~?),字民望,自号简庵,金卫乡大石村人,沈度之弟,明代书法家。8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O岁能真草,13岁时父母双亡,兄又发配云南,他独自闭门读书。家贫无纸,在墙壁上悬腕练

李一谔

李一谔(1898~1929年),乳名雪元,金卫乡长春村人。19岁考入上海文治大学,攻读文学专业。民国9年(1920年)冬,离校归乡,变卖田产,筹款办学,力图教育救国。翌年秋,接办甪里小学(原云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