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堰这个地名,显示了张堰历史的重厚。“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
人们往往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历史久远、沉重。张堰千真万确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迁,是几经沧桑的历史古镇。张堰南面的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俗称乌龟山),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周代康城就建在大金山脚下。海潮侵蚀,至南宋,三个岛屿陷入海中。张堰也受海水之累。宋乾道二年(1166),转运副使姜诜置张堰闸,即今称谓的“张泾闸”,在张堰的桑园村,那里有个地方名“闸上”,便是张泾闸的历史遗存。桑园村境北部有“晒盐地”,这个地名,时时提示着人们不要忘记沧桑巨变:在那遥远的过去,这里曾是晒盐的地方。现在的桑园,先人是花了多少心血与劳累换来的。
上海市区发现的志丹苑元代石闸遗址,对于上海大都市水利发展史而言,价值重大。从整个上海地区而言,张堰的“一堰一闸”,张泾堰建造年代比元朝开国早三个半世纪以上,距今约1200年;张泾闸建造年代也比元朝开国早一个多世纪,距今858年。如经考古发掘有所发现,其价值不会逊于志丹苑元代石闸遗址。
近年,张堰曾有过重大考古发现,将张堰的历史往前推进了数千年。据说,上海的考古学家因无暇顾及,暂时未作深入发掘。大多标志性的历史遗存,经人为的、自然的毁损,己经消失。但张堰仍有不少历史遗存可让今人游赏、缅怀。“三命坊”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在张堰镇中大街政安弄口南边,尚存一根石柱,便是三命坊原址旧物。三命坊为明代吴梁立。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张堰镇、张堰乡合并,建立了新张堰镇,优秀传统保留至今,二○○一年创建成为上海市一级卫生镇和上海市文明镇,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镇上民风淳朴、生活有序,连续三年被授予治安稳定单位。张堰镇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镇,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区域。.
高平子(1888~1970年),名均,字君平,别署在园,因慕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故自号平子。本县张堰乡秦望村人。出身书香门第,父高煌为清末举人。延顾莲芳为塾师,深植国学之基。清光绪三十年(19
王顼龄(1642~1725年),原名元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张堰镇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太常博士。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获一等第6,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张堰镇人。世代书香,为金山望族。清宣统元年(1909年),南社始创时,即为骨干,并与高天梅、高吹万、柳亚子等人同创“国学商兑会”。民国
吴梁(生卒年未详),字伯材,号贞石,张堰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拔贡中举人。未仕家居。三十三年,倭寇侵犯,松江知府方廉准备烧毁漕泾、张堰两镇民屋,以绝倭寇栖息之所。他与侄吴潮前往力争,始息其议
高旭(1877~1925年),字剑公,别字钝剑,号天梅,又号江南快剑,笔名秦风、爱祖国者等。张堰乡人,青年时代立志推翻清王朝统治,热情歌颂太平天国革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在汉口起义失
吴嘉允(1569~1645年),字绳如,明末张堰人。吴钦章,字含文,嘉允之子。天启四年(1624年),吴嘉允中举人。崇祯六、七年(1633~1634年),漴缺一带海塘连溃,损失巨大。松江知府方岳贡请他
高燮(1879~1958年),字时若,号吹万,又号寒隐、黄天、葩叟,别署志攘,出生于张堰乡秦望村,世代书香,家道殷厚,一生嗜读,藏书十余万卷,尤以《诗经》最为详备,有注疏、论辩、纂述、宋元铅椠、善版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