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心城区西南,有一处百年文化建筑群,这里见证了国人“最早看西方”,蕴育了近现上海乃至中国科学文明发展,策源了海派文化,这就是人文集聚,史迹荟萃、商贸繁荣、交通和畅的徐家汇,这就是上海首个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徐家汇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00年前,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徐光启曾卜居在这有肇嘉浜等多条河流汇聚的地方,从事农耕试验,并著书立说。之后,此处也成为徐氏家族后裔聚集地,清康熙年间得名徐家汇。近历史上,徐家汇一直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象征,徐光启就是在这片热土上,率先引进了西方科学与文明,开启了中国迈向全球的窗口,也给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打下了第一块基石。此后数百年,后人继承了徐光启、利玛窦(Ma
太阳岛度假村位于黄浦江上游泖河与太浦河交汇处的泖岛上,唐乾符年间有僧人如海在湖中筑台基建泖塔于上,并凿井建亭,名澄照塔院,现存五层砖木结构的泖塔,曾经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如王安石、徐霞客、朱熹等,到此流连过。全岛占地面积2400亩,岛上风景如画,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高达96%,可谓是天然氧吧。1997年被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评为上海十大旅游景点。1997年被IntervalInternational国际组织评为五星级度假村。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点。岛上目前拥有453间欧陆式度假别墅,36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更有得到国家地质局认证的上海唯一深入地下208米纯天然温泉。30多个娱乐项目让您可以尽情游戏,有卡丁车,遛马,人工
朱家角城隍庙,坐落在上海市西郊约四十公里的青浦区朱家角镇,该镇是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周围湖荡满布,镇内河道交叉,小桥流水,风景优美,明清建筑大部保存完好。通常城隍庙在古代县城的建设中都颇为重要,其地位仅次于衙署和文庙。朱家角城隍庙为青浦城隍的行宫,又称“伯府行台”,原庙址在镇南雪葭浜,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迁现址,位于朱家角古镇的核心部分,临河而建,城隍庙的照壁前即为跨河而建的城隍庙桥。整座庙规模宏伟,主体建筑基本完好,于一九九二年恢复开放,后陆续修缮,如今每逢塑、望及香讯时,四方善男信女纷拥而至,香火鼎盛。朱家角城隍庙的建筑方位很特别,与一般城隍庙坐北朝南的朝向不同,其朝向几乎是东西向的,为什么呢?传说西周康王时期,道教教祖
珠溪生态大道位于朱家角老镇区和新镇区交界处,是条全生态型的景观路。道路全长约3公里,绿化带平均宽度160米,绿化面积48公顷,珠溪路沿途共跨越大小河道8条,包括著名的淀浦河在内。 整个珠溪路景观设计分为三个重点部分:南入口、中央入口、北入口。南入口使用的景观元素是水、石、开放的草坪和翠绿笔直的毛竹,以水来强化入口,并始终贯穿全路。中央入口处有多条河道在此汇聚,景观设计上将现有水道处理成自然溪流边界。北入口是透着浓浓水乡风情的鱼塘和水田,以自然的群树组团为背景,用水、农作物、草坪作为主要景观元素。22块文化石作为珠溪路上亮丽的文化景观散植在珠溪路的两旁,石上是能工巧匠镌刻的一批由各界人士书写的诗词书法,其中《咏人问珠溪》、《珠溪路春行
席家住宅位于朱家角镇东湖街49弄42号,明代后期席氏后裔由洞庭东山迁徙至朱家角镇而建。该宅坐南朝北,现仅存前厅、砖雕门楼及前后天井。前厅三开间,面阔10.65米,进深10.51米,九架梁,硬山顶。前天井四周围墙顶砖砌雕花纹饰,厅后有轩,一半结构已经损毁;后天井由小青砖竖折铺砌,门口则由花岗石铺砌。砖雕门楼,门柱用水磨方砖贴面,上端浅雕“海棠”,门楣正中浅雕“菊花”,两角垂莲柱,末端“莲花怒放”,檐下砖拱,拱垫板浮雕“海棠”,上额坊高浮雕“石榴喜鹊”,下额坊透雕“祥云仙鹤”,中间空白无文,寓意清白高尚,两侧分别透雕“喜鹊狴犴”“柏鹿同春”;枕石正面浅雕“鹤喙仙桃”,外侧雕“鹿喙如意”,内侧置一对青石抱鼓石,浮雕“麒麟仙桃”。后天井屏墙
涵大隆酱园位于朱家角镇北大街287号,为水乡古镇典型的前店后作坊式建筑。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创办人为吴氏,生产的“双套晒油”颇有名。目前该店主要经营自制的各种特色酱菜。酱园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由前庭、正屋、厢房及后仓组成,通面阔10.5米,通进深26.7米。石库门店门,外墙两侧书“酱园”两个黑色大字。梁下有精美雕饰,檐下及落地长窗上均有雕花,施金色。2001年被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酱园水桥位于市河南岸,为单入外双入式,花岗石质。水桥单入长1.2米,宽1.4长;双落水处宽1.7米,长3.6米;单入台阶为6级,双落水各有台阶4级。水桥结构完整,宽大开阔,保存较好,原属涵大隆酱园及周边居民商铺使用,现为古镇游船停靠码头。
朱家角大千生态园位于上海市朱家角西洋淀1号,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乡村风情为特色的田园农庄,占地600亩,光湖泊湿地就有400亩。园内动物众多,梅花鹿、孔雀、锦鸡、火鸡、珍珠鸡和牛、羊、马、驴、牦牛、骆驼四散放养,与人为伴。宽阔的湖面上游弋着天鹅、大雁、野鸭、鸳鸯等多种鸟类,湖中央近百亩的芦苇荡栖息着野生白鹭、灰鹭。清晨鸟儿们成群结队离巢去淀山湖觅食,傍晚归巢时黑压压地在庄园上空盘旋。湖里鱼类达百万斤,是个天然大钓鱼场,庄园饲养了近万只白羽王鸽,还有一个名犬观赏园,深得孩子们青睐,最大的乐趣是在湖边喂天鹅,在兔岛上逮野兔,在野鸭岛上拣鸭蛋,在小溪钓龙虾,如果夜宿庄园,在湖边下几个饵子,明早准保收获满满一篓子野生黄鳝。
大清邮局旧址位于朱家角镇西湖街35号,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最初属民间信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开办国家邮政,遂成为大清邮政官局朱家角邮寄代办所。宣统三年(1911年)正式设置为二等邮局,1947年改为三等局。旧址建筑坐南朝北,二层砖木结构,三开间,面阔11.78米,七架梁,进深12.37米,仿欧式门楼建筑,外墙为青红砖相间墙面,后有廊及码头。码头用于邮运,由花岗石材质条石横铺而成,石上有孔,原为棚脚柱洞。2001年被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福星桥位于朱家角镇东湖街西市,南北向,跨瑚瑎港西栅,又称“西栅桥”“西石桥”。清雍正二年(1724年)始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材质。部分青石为始建时材料。桥长28.4米,宽4.1米,高6.1米;拱跨9.2米,高4.8米。南北堍石阶各25级,桥面有护栏。两侧桥柱上有楹联,东联为:“一水锁留佳气绕,千年泽永彩虹垂”;西联为:“潮通越水飞龙卧,霭接吴山挂月钩”。2001年被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桥位于朱家角镇,南北向,跨瑚瑎港。清康熙八年(1669年)始建,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该桥为单跨平梁桥,花岗石材质。桥长27.8米,宽1.26米,高4.5米;拱跨径5.45米,高3.4米。南北堍石阶各20级。桥面用两块6.3米的长石铺砌,桥面中间为石板横铺,两侧有望柱和抱鼓石,护栏用青砖砌成,上置弧面条石。桥台下各有一方形泄水孔,颇具特色。2001年被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桥位于朱家角镇北大街中段,东西向,横跨市河,俗称“何家桥”。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始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2003年重修。该桥为单孔石拱桥,花岗石、青石材质。桥长25米,宽4.2米,拱跨宽8.6米。南堍石阶27级,北堍28级。桥面有护栏,护栏满雕卷云纹图案,护栏两端均有抱鼓。泰安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具有明代单孔石拱桥的典型特征。1994年被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虹桥位于朱家角镇山湾村小圩庄,东西向,跨小圩港,俗称“虹桥”“吴家桥”。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2008年修缮。该桥为三跨平梁桥,花岗石材质。桥长22米,宽1.8米,高2.4米;主跨跨径5.9米,高1.9米。东西两堍石阶各5级。桥桩和两岸桥台均用块石砌筑,桥面用三块条石并铺,立四根望柱。桥两侧有石砌护栏,末端有抱鼓石。南侧桥台嵌有石碑“重建云虹桥碑记”。
上海国际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位于朱家角盈朱路961号,是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占地103万平方米,场区宽广,风格优美,场区还没练球场、网球场和大型游泳池,乡村俱乐部内一幢19世纪英国式别墅,木质结构,造型别具一格,内部装饰美观。底楼有宽畅舒适的浴室,二楼三个餐厅可容纳百人以上,并设有酒吧间、弹子房等,游人既可眺望湖光水色,又可品尝鱼味佳肴。成立于1990年,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第一个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它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占地103万平方米,距市中心约30分钟车程。球场由世界著名的美国高尔夫球场设计大师罗伯特-琼斯二世设计。球道总长度为7,025码,标准杆72杆。整个球场紧靠着淀山湖,充
关王庙位于朱家角镇淀峰村,北依淀山湖,西靠拦路港,始建年代不详,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因历遭兵燹,建筑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前殿。前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开间,面阔9.6米,进深6.1米,七架梁,歇山顶,殿正前两侧龙纹窗。殿内有明崇祯间碑二方、乾隆四十七年碑一方。现该庙为报国寺一部分。
位于朱家角镇,位于青浦县朱家角镇,跨淀浦河。明隆庆五年(1571年),朱家角慈门寺僧性潮募款始建。清乾隆末年,桥倾圮。嘉庆十七年(1812年),圆津禅院僧觉铭募款重建。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于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期,故名放生桥。桥长72米,高7.4米,宽5米,中孔、二孔、三孔径距分别为13米、8.8米和6.2米。桥上龙门石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象逼真。桥顶四周雕有迎客石狮,桥东建有碑亭。为上海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是上海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构造精巧,形状美观,是朱家角十景之一。放生桥顾名思义,就是放生积德从善。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鱼鳖,而不得撒网捕鱼。地址: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
泖塔(MaoTa)位于青浦县沈巷镇东南泖河中小洲上。为三泖地区的古塔,位于泖河中的一个小洲上,地属沈巷镇张马村。古时,此处原为“断岸三百里”的泖湖中心。泖塔为砖木结构,五级四面,高29米,边长8.63米。平面方形,五层,建筑手法工整简洁,具有唐塔特色和风格。当年湖面广阔,往返船只均以此塔作为航标,晚问悬灯于塔顶,更利于船只夜航。此处湖面宽广,波光掩映,古塔倒影,堪称胜景。明、清之后,由于湖的演变,寺院屡遭兵燹,建筑大部被毁只有泖塔,到解放时仅存一塔。仍然矗立在水中,今人在塔的四周种植桃花,春日里红霞一片,别有一番田野情趣。此塔结构简洁,保持唐代风格,是上海地区现存建造年代保持原物最早之塔,196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古镇西北部,是当地最大的园林建筑,园内小桥流水、一步一景,是古镇内最值得一游的收费景点,而且环境清幽。课植园始建于1912年,历时15年建成,曾是当地巨贾马文卿的私宅。这座园林的设计结构和所用装饰建材,很多都采用中西合璧的形式,是课植园的一处特色。课植园的大门临着水巷,门口看起来平淡无奇,但里面却别有洞天,尤其是穿过几道厅堂后会看到庞大的花园。课植园内分为课园和植园两大部分,课园是主人一家曾经的生活学习区,植园是娱乐耕作区。“课植”二字寓意“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表现了园主人耕读持家的平和心理。首先进入的是连续的厅堂建筑,包括轿厅、会客厅、迎贵厅等,厅堂里雕梁画栋,装饰十分考究。屋顶面采用双层瓦片行板结构,有冬暖夏
童天和国药号,与上海禾猛冢柙谥旒医谴笮陆?0号。该店历史悠久。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金字招牌,该店秉承童氏百年传统,采办地道药材,选用历代验方,自制各种药丸、膏、丹、散,饮誉四方。
九峰桥位于朱家角镇,南北跨向,横跨南漕港(大港河)。相传因登桥可以看到九峰三泖,故名“九峰桥”,俗称“酒坊桥”。清初始建,乾隆三年(1738)重建。该桥为三孔石拱桥,花岗石材质,局部有始建时的青石。桥长36米,宽4.2米,高6.5米。分节并列拱券,中拱拱跨12米,高5.75米;边拱拱跨5米,高3.2米。南堍石阶28级,北堍25级。桥顶龙门石上刻有0-图案,两侧桥额均镌刻有“九峰桥”。桥有楹联,东联为:“九峰秀列飞虹畔,三泖澜回古渡头”;西联为:“雁齿凌波宏利济,龙舸泛水永安澜。”九峰桥高大秀丽,高拱薄墩,体现了清代早中期高超的造桥工艺,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1994年被公布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