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今白水属雍州之域,设有彭衙邑、汪邑。
鲁文公二年冬,晋伐秦取汪(今白水方城一带)及彭衙(今白水东北,南、北彭衙村一带)。
秦孝公十二年前置白水县,以县临白水而得名。
秦代,仍用白水县名,属内史辖。
西汉景帝时,废白水县,建粟邑县和衙县(于春秋时之彭衙故址设县),俱属左冯翊。
新莽,改衙县为达昌县,改粟邑县为粟城县,俱属列位大夫。
东汉时,粟邑县名曾有废、设,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高陵)郡。
安帝永初元年,因羌乱,上郡从今榆林东南迁于衙县,衙县撤销。
顺帝永建初(126)上郡自衙迁回原址,复设衙县。
三国时,并衙县入粟邑县,隶冯翊郡。
晋时,惠帝复建衙县,不久又并入粟邑县,属冯翊郡(自晋始,以同州为冯翊郡)。
南北朝时,真君七年在故衙地又置三门县,后废。
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废粟邑县,复置白水县,县治在原粟邑址,辖县西北部,并设白水郡,治所在今白水县城。
并设姚谷县,辖今县东北部;设南泉县,辖今县南部。
白水、姚谷、南泉3县属华州白水郡辖。
太和十一年,南泉县改称南白水县。
西魏时,白水县隶华州白水郡。
北周,白水县改隶宜州(即耀州)白水郡。
隋,开皇三年废白水郡,姚谷县、南泉县并入白水县,实行州县制,白水县属同州。
唐贞观年间,县治由故粟邑地迁于今治,隶同州,后并入奉先县。
五代,复建白水县,先隶同州,后隶耀州。
宋,白水县改隶同州;金,白水县隶京兆府耀州;元,白水县隶奉元路(后改安西路)同州;明,白水县隶西安府同州。
清雍正三年改属耀州。
雍正十三年又复隶同州。
1913年,白水县隶陕西省关中道,1927年道撤销后,白水县隶属陕西第八行政督察区。
白水县于1948年3月解放,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隶属大荔分区;1950年隶属渭南专区。
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3县合并为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白水县建制,隶属陕西渭南地区,1994年12月,渭南地区改为地级市,白水县属渭南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