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历史沿革

西周末年,平王东迁,将迤山(今县境西南一带)划归秦国。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

秦统一全国后,频阳属内史管辖。

西汉高帝时(前206至195),频阳县属河上郡。

文帝即位,迁母薄姬太后到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母死后,置怀德县以资纪念,两县均由内史辖。

东汉时(25至220),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

汉灵帝中平十五年(185),本设在今宁夏吴忠一带的富平县(秦置县名,北地郡治)因羌乱第三次内迁,最后落户在怀德旧址,与频阳县并存。

三国时(220至265)归曹魏,东晋时(317至420),富平一度为苻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乡土木坊),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频阳县辖地通川(今流曲镇),将频阳县并入富平县。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割同官县地,另建土门县(治在今薛镇),隶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古城村一带)。

废帝三年(554),富平县属宜州(治在今铜川市耀州区)。

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塬置中华郡(故址今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

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属京兆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区,恢复土门县建置。

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土门县废。

高宗咸享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美原县隶宜州。

大足元年(701),美原县改属雍州。

玄宗开元年间(712至741),迁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

德宗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赤县非县名,唐代将县分等级,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

哀帝天祐二年(905),废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

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原县,仍属耀州。

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

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

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同属耀州。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

熙宗天眷元年(1138),两县又同归宋。

两年后复由宋入金。

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并入美原县,隶属耀州。

蒙古军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

世祖至元元年(1264),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

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

元末明初,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

清代隶属没变。

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富平属陕西省关中道。

1934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管辖。

1948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辖。

1949年5月富平夥牛槿智芟健?/p>

1950年5月整编后,改属咸阳专区辖。

1953年1月咸阳专区撤销,改属渭南区专员公署(1955年7月改称渭南专员公署)。

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富平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原区域从铜川市划出,恢复富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管辖。

1969年属渭南地区,1995年5月渭南地区改建渭南市以后属渭南市人民政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