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历史沿革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

先后属梁州、雍州。

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

前312年,秦始置汉中郡(治所在今安康市境内)隶之。

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

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2州,梁州领8郡,治于南郑。

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

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2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

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

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宋绍兴十年(1141)分利州路为东、西2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

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

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

1913年设汉中道。

1928年废道,县直隶于省。

1935年,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

汉中专员公署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64年5月,汉中市改为汉中县。

1968年9月2日,成立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

1978年6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汉中行署”)。

1980年6月,改汉中县建制为县级汉中市。

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