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历史沿革

夏,芮为王畿;商为芮国,因居大河弯曲之处、水草茂盛之地得名芮;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于今芮城境域建立魏国;春秋时属晋,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封毕万于魏,因其城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地势高峻,得名“魏”,故今芮城又称古魏,战国时属魏;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为河东郡(治安邑)邑地;秦二世二年(前208),魏及风陵属魏王豹;汉高祖二年(前205),始置河北县,因处黄河之北而得名,隶属河东郡;新天凤元年(14),河北县属兆阳郡;东汉时期恢复河东郡名,属河东郡;三国时属魏;正始八年(247)为河北县,属河东郡;西晋为河北县,属河东郡;十六国时期,后秦在魏城置河北郡,河北县改名安戎县(名称来历失考),隶属河北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移河北郡治于大阳(今属平陆),县复名河北县,仍属河北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始立芮城县,隶属永乐郡;武成元年(559)分芮城县置永乐县,取永久安乐吉祥寓意,次年芮城县改名长乐县,取长安久乐吉祥寓意;保定二年(562)长乐县并入永乐郡;隋开皇三年(583),永乐县改名芮城县;十五年(595)撤永乐郡,芮城县属蒲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芮城县属河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分芮城县复置永乐县,次年于芮城置芮州,芮城、永乐县隶属芮州;贞观元年(627)废芮州复县,芮城、河北(今平陆)县属陕州,永乐县属鼎州;八年(634)永乐县改属蒲州,又割属虢州;开元九年(721)改蒲州为河中府,永乐县属河中府;五代时期,芮城县属陕州,永乐县属河中府;北宋淳化四年(993),芮城、永乐县属永兴路陕州;熙宁六年(1073)永乐县并入河东县(今永济);金代,芮城县改属河东南路解州;元代,芮城县属晋宁路河中府解州;至元三年(1266)芮城县并入平陆县;元贞元年(1295)复置芮城县;明代芮城县属平阳府解州,相沿至清;清雍正二年(1724)改解州为直隶州,芮城县仍属解州;1912年1月2日,芮城县属山西军政府河东分府;1913年2月14日,芮城县属河东观察使署;1914年5月23日,芮城县属河东道;1930年废道,芮城县直属省府;1937年9月,芮城属山西第七行政区;1938年3月,日军侵占运城,同年7月27日,芮城县属日伪河东道,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7年芮城县属第七行政区;同年5月,芮城民主县政府成立,属太岳三区;1948年7月,芮城县属晋绥第十一专区(后改称运城专区、晋南中心专区);1950年1月7日,芮城县属山西省运城地区;1954年7月,芮城县属晋南地区;1970年3月27日,芮城县属运城地区;2000年10月31日,芮城县属运城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