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历史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之后,历朝历代,或设州,或设县名称一直未变。

自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始置上艾县,属太原郡。

东汉,属常山国之域。

西晋,属并州乐平郡。

西晋后,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等国。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改名石艾县;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孝明帝孝昌六年(530),复置石艾县。

隋初,属辽州;大业中,归并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620),归辽州;六年(623),归受州(州治在阳泉赛鱼);贞观八年(634),废受州,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改石艾县为广阳县。

五代,沿袭旧制。

刘崇建北汉,广阳县属北汉。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以镇州广阳寨建平定军,属镇州(河北省正定);四年(979),灭北汉,改广阳县为平定县,迁治榆关(平定上城),属平定军。

金大定二年(1162),升为州治,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昔阳)二县。

元代,属冀宁路太原府。

明代,属冀宁道太原府。

清代,雍正二年(1724),始升直隶州,太原府析出,属省辖,领寿阳、盂县、乐平三县。

1912年,改州为县,属冀宁道。

1914年,乐平乡改置昔阳县由平定县析出。

1937年,日军入侵,县城沦陷,设伪行政公署,权力仅及县城附近及交通沿线。

1938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正太铁路为界,路北建立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属晋察冀边区管辖。

路南,又以平辽公路为界,分别建立平东县和平西县两个抗日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管辖。

1946年6月,平东县、平西县合并,建立平定(路南)县政府。

1948年8月,路南和路北两个县政府合并,成立平定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区。

1958年8月,撤销平定县建置,归入阳泉市,称阳泉市郊区。

1961年4月,恢复平定县建置,属晋中专区。

1983年9月,平定划为阳泉市属县。

自此,本县一直隶属于阳泉市,属市辖县。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