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七年(1528)之前,属潞州。
嘉靖八年(1529)置县,属潞安府。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顺县治裁汰,复还黎城、潞城、壶关原属地。
设为潞城县平顺乡,设县佐治之。
1912年,平顺县治复置,属潞安府。
1913年,废省府州制,改设为道,平顺县属冀宁道。
1914年,平顺县治又裁,全境并入潞城县,设平顺乡。
1915年8月,平顺县治再置,仍属冀宁道。
1923年,废道复省,平顺县直属山西省。
1937年,平顺隶属山西省第五专区。
1940年1月13日,平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接受平顺地委直接领导。
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延依旧规,辖三个行政区,37个编村。
1940年3月新区化为7个区,96个行政村。
1940年6月,平顺县南北分置为平顺(南)县、平(顺)北县,两县上级领导体制如故,由中共平顺地委统一领导。
1940年8月,冀太联办成立后,南北两县均上属太南专署。
于1941年3月南县化为5个区,辖,96个村;北线划为4个区,辖52个村。
1941年8月,冀太联办改建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行署,晋冀鲁豫边区将太行区分析成立太行一、二、三、四专区,平顺(南)、平(顺)北两县归太行四专区。
1942年6月,平(顺)北县、平顺(南)县合并,复置平顺县。
仍属太行四专区。
于1942年6月将全县划为6个区,辖,92个行政村;9月增设第七区,并将行政村化小,至此,全县分为7个区,辖183个行政村。
1945年11月,随太行区专区序号变更,平顺县为太行三专区属辖。
1946年6月归属太行二专署。
1947年1月改属太行三专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平顺归属长治专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仍维持原区划、设置,同年12月13日,专署批准划为7个区。
1949年12月,县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7个区政府。
1953年8月5日,县属高家台、苇池凹两村划归河南省林县。
1954年9月,撤销第一、二、四、五区,改三、六、七区为3个农村基点工作区。
1956年4月长治专署改名为晋东南专署,平顺仍为其属。
1958年11月壶平合并为10个公社,称壶关县,县治平顺县城关,上属晋东南专署。
1959年7月壶平分治,于9月,从羊井底公社,分设苗庄公社。
平顺县仍属晋东南专署。
1961年9月,原划归平顺之三黄各村回归潞城。
1962年5月,在东南山边沿地区新建4个公社,并将管理区改建为生产大队。
1967年4月文革期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6月,从原西沟公社分出龙镇公社,新组建西沟公社。
1976年10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行政公署。
1984年3月在原基础上改建为4镇16乡。
1985年5月行政体制改革,设长治市人民政府至今。
平顺县相继为其属。
2000年12月撤并改建为5镇7乡。
2024年因人口流动武安庄村被撤销,全县为12个乡(镇)。
2024年辖区划变更,全县为11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