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属冀州。
舜改属并州。
夏、商复属冀州。
周定王十四年(前529)晋置铜鞮邑。
周灵王十二年(前560),晋悼公把铜鞮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
周敬王六年(前514),晋顷公灭羊舌氏族,把铜鞮分为铜鞮(今沁县)、杨氏(今洪洞)、平阳(今临汾),铜鞮辖境缩小(约包括今榆社、武乡、沁县、沁源、襄垣和屯留的一部分)。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魏、韩、赵三家分晋,铜鞮属赵。
秦王赢政十一年(前236),秦兵二攻阏与城,占领赵国城邑九座,复置上党郡,辖铜鞮。
东汉、三国、两晋,铜鞮隶属上党郡。
十六国时期,铜鞮改隶并州乡郡。
北魏建义元年(528),复置襄垣郡,分铜鞮、襄垣,设五原县,属襄垣郡,并置乌苏城。
北齐天保九年(558),撤襄垣郡,五原县复归铜鞮、襄垣。
隋开皇三年(583),废乡郡,铜鞮归潞州。
大业元年(605),撤甲水县(治在今南涅水村),归铜鞮、乡县。
唐武德元年(618),铜鞮隶属韩州。
武德三年(620),析铜鞮、乡县复置甲水县。
武德九年(629)省甲水县,复归铜鞮、乡县。
贞观十七年(643)废韩州,铜鞮隶河东道潞州。
永徽六年(655),铜鞮始隶沁州。
显庆四年(659)仍归潞州。
五代十国时,铜鞮县先后属唐、晋、汉之潞州。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铜鞮县乱柳(今段柳村)石围建威盛军(今沁县城),属河东路,隶铜鞮、武乡。
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兵南下,威胜军刺史李植率众投降,威胜军改绵阳郡,属河东南路,铜鞮随金。
天会六年(1128),改绵山郡为沁州。
元光二年(1223),升沁州为义胜节镇军,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县及南关镇。
明洪武初年,省铜鞮县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武乡、沁源二县。
万历二十四年(1596)五月,改属汾州府。
万历三十二年(1604)仍直隶山西布政司。
清沿明制,沁州仍为山西省直隶州,归冀宁道,领武乡、沁源二县。
1912年,废沁州改称沁县。
1930年,废道,直属山西省,划为二等县。
1937年10月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行政公署驻沁县。
1939年7月5日,日军二次侵占沁县城,四年9月,抗日政府设路东办事处。
1941年9月,设晋冀豫边区太岳区,共四个专区,沁县属于一专区。
1942年3月,漳源县并入沁县。
1945年10月1日,沁县属山西省长治专区,辖第一至第五个行政区。
1953年5月,实行乡、村建制。
1956年3月,扩大乡区划,撤销区建制,将79个乡合并为29个乡。
1958年8月至9月,成立人民公社,将29个乡改制为火箭人民公社、上游人民公社、太阳红人民公社、卫星人民公社、太阳人民公社、前进人民公社6个人民公社。
1958年9月,沁县与襄垣县合并,称襄沁县,县机构驻沁县。
10月,沁源县与襄沁县合并,称沁县。
1958年,长治专区改称晋东南专区,沁县隶属其下。
同年11月,襄垣、沁县、沁源三县合并为襄垣县。
1959年3月,增设松村、次村2个人民公社。
1959年7月、9月,沁源县和襄垣县先后从沁县分出,恢复原建置。
1963年2月,将9个人民公社划为22个人民公社。
1971年杨安人民公社划归屯留县,1972年杨安人民公社复归沁县。
1985年4月,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沁县属长治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