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历史沿革

尧帝时属冀州。

虞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后,属并州。

夏殷时代,隶属冀州。

商代晚期,境域成为华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杂居之地,名“箕”。

周武王时,境域属黄,乃山西境内17个诸侯国之一,后复属于并州。

春秋时属晋国晋阳城领地,称为阳。

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称阳邑。

战国时期,境地属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境内置阳邑县(县治在今阳邑村),属太原郡。

西汉初年,仍称阳邑县,全境为代王恒领地。

汉平帝时,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县名由阳邑县改为繁穰县,隶属未变。

东汉建立后,复称阳邑县,仍归太原郡。

三国时,全境归魏国并州辖,属太原郡。

西晋时,仍归并州辖,属太原国。

十六国时期,先后属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

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制,属并州太原郡。

太平真君九年(448),废除阳邑县。

景明二年(501)复置,仍属并州太原郡。

后,继属东魏、北齐、北周。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县治由阳邑村迁至白塔村。

隋朝取消郡级建制,行州、县两级制。

开皇十八年(598),阳邑县改名太谷县,属并州。

大业三年(607)改并州为太原郡,太谷属太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恢复并州,太谷县属并州。

武德三年(620),在太谷县置太州,领太谷、祁县2县;武德六年(623),废太州,太谷县、祁县仍归并州辖。

贞观后,归河东道辖,属并州。

开元十一年(723),并州改为太原府,属太原府。

五代十国时期,县境相继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领属。

北宋时,统归河东路,属太原府。

金代属河东北路的太原府。

元属中书省之太原路直辖。

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太谷县属冀宁路。

明清两代,太谷县属太原府。

1912年5月,直属山西省管辖。

1913年,省下设道,归冀宁道(治今阳曲县)辖。

1927年4月,废除道制,仍直属山西省管辖。

1937年10月,山西省划分为7个行政区,太谷县属第三区。

11月7日,日军侵占太谷,控制同蒲铁路,将太谷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路东部分仍称太谷县,12月12日,在东山郝家庄成立太谷抗日民主县政府,隶山西省第三区。

1938年6月,太谷县同蒲铁路以西(包括县城及31个村)划归榆(次)太(谷)县(亦称“路西县”),属晋绥根据地第八专区辖;9月,太谷抗日县政府政权划归第八行政区。

1940年1月,太谷抗日县政府重建。

同年6月,冀南、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行政联合办事处正式成立,太谷县和榆(次)太(谷)县(亦称“路西县”)属太行区第一办事处。

1941年1月,榆(次)太(谷)县(亦称“路西县”)划归晋绥第八专区管辖,6月又改归晋西北第七专区。

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太行区改边区政府直辖。

同年9月,边区政府实行新的区划,太谷县属边区政府太行区第二专区。

1943年5月,榆太(路西)县改榆太祁(县)联合县,太谷部分被划为第三区(称“三区”),改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第二专区。

1948年7月,太谷全境解放。

8月,原榆太祁路西县太三区复归太谷县,太谷县属晋中区第三专区;1949年2月,晋中区与太原市合并,称太原市,太谷县归太原市第三专区。

8月,太行区左权专区与太原一、三专区部分地区合并成立榆次专区,太谷县属榆次专区。

1958年11月,太谷并入祁县,归晋中专区管辖。

1961年5月,祁县、太谷县分设,恢复原建置。

1968年9月,太谷县归晋中地区管辖。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太谷县属晋中市。

2024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谷县,设立晋中市太谷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