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历史沿革

皇古为古骀之国,三代(尧、舜、禹)为畿辅地区,商为承韦及三国。

周时,初为叔虞的封地,叫唐国。

后改为晋,属晋国。

晋献公时(前668)营建绛城(在今襄汾县赵康镇东约一千米处的晋城村)并迁都于绛,领有汾城等地。

春秋时期(前585),晋景公迁都新田(今横桥镇一带),史称新绛。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绛邑属魏,称汾城(临汾城亦曰汾城)。

秦时,仍称汾城,属河东郡。

西部另建长修县(今泉掌镇一带)。

汉袭秦制,属河东郡,但以长修为侯国,东汉时取消长修。

绛邑称临汾县,也叫绛。

三国时,绛邑属魏,归司州平阳郡,仍称临汾。

西晋、东晋,仍依魏制。

到十六国时,绛邑历属汉(前赵)、魏(后赵)、前秦、后秦。

南、北朝时,绛邑属北朝。

历经北魏、北周。

北魏(386)期间,绛邑叫太平县,归东雍州南太平郡,后改为正平郡。

北周(557)期间,改东雍州为绛州,兼治正平郡。

州治徙闻喜龙头城(今闻喜县礼元镇属龙头堡),后又迁到柏壁(今新绛县城西南约十千米处,柏壁村),最后迁到玉璧(今稷山县城西南约六千米处),绛邑仍称太平县。

隋开皇三年(583),州治由玉璧迁至今县城处,并设正平县,迄今已1400余年。

大业二年又改称绛郡,领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闻喜、垣曲、太平、绛县等八县。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设绛州总管府,辖十五州。

绛州,正平县依旧。

武德四年,废总管府,改绛州为雄郡,正平县设置依旧。

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县等七县。

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雄郡,正平县,属河东道。

五代时,绛邑历属后唐,后晋,归建雄节度使。

绛州,正平县依旧。

宋朝,仍为正平县,归属河东南路,雄州绛郡。

绛郡领: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县、垣曲七县。

金置绛阳军节度使,河东南路转运司,称正平县。

转运司辖八县,增平水。

元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平阳路,改称绛州,称正平县。

绛州辖七县,无平水。

明朝,改称绛州,辖稷山、绛县、垣曲三县。

去正平县治,直属山西布政司,平阳府。

清,仍属山西布政司,平阳府,称绛州。

雍正二年(1724)改为直隶州,辖稷山、河津、闻喜、绛县、垣曲等五县。

1912年废除州治,改称新绛县,取“咸与维新”之意,又别于绛县。

下设四区:一区驻城内,二区驻阳王,三区驻泉掌,四区驻北苏村。

北伐(1927)前,新绛县属山西省河东道,北伐后到抗战(1937)前,直隶山西省。

抗战期间,新绛县属山西省第九专员公署(驻乡宁),县政府迁驻吕梁山内的下山村(属乡宁县)。

1945年5月,共产党游击队到达县境,建立了“新绛县抗日人民政府”,驻汾南文侯村,属太岳三分区。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改称“新绛县民主县政府”,以别于城内国民党县政府。

民主县政府还兼管闻喜县的北垣一带二十八村。

1947年4月7日,新绛解放,新绛县民主县政府移驻新绛县城内。

1947年8月,以汾河为界,划分县制,南及闻喜北塬28村为绛南县,县政府驻文侯村,艚铰吃ケ咔廊智?/p>

汾北为新绛县,县政府驻席村,属晋绥边区吕梁十分区。

1948年8月绛南县并入新绛县,县政府驻县城,属晋绥边区吕梁十分区。

1949年2月至1949年5月属新绛专署。

1949年6月至1949年7月,属陕甘宁边区晋南专署新绛中心县,新绛中心县辖新绛、稷山、河津、曲沃、乡宁、吉县、汾城7县。

1949年8月至1953年5月属运城专员公署。

1953年6月至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新绛县并入侯马市,属晋南专员公署。

1961年11月,新绛从侯马市分出,恢复新绛县建置,仍属晋南专员公署。

1970年5月晋南专员公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新绛属运城地区。

2000年运城行政专员公署改称运城市,新绛仍属之,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