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历史沿革

昔阳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拓耕耘。

西周时,境内有一个称洛的赤狄隗姓诸侯国,在现在的皋落镇。

春秋时期,洛国改国号为东山皋落氏,后被晋国所灭。

西汉时期,昔阳县境内沿秦制,出现了两郡“东、西分治”的局面。

西部清漳东源西岸,置有沾县,在现在的西寨乡,管辖现在的西寨乡及和顺、左权大部地区,属上党郡。

东部现在的其他19个乡镇,归上艾县(府址在现在的平定县)管辖,属太原郡。

东汉时,西部的沾县仍设,属上党郡。

东部属上艾县部分,则划归常山国,都城在现在河北省元氏县。

东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年),始设乐平县、郡。

三国时,属魏国,沿汉末,改“东、西分治”为“一县两府址”。

西部的沾县沿置,东部属上艾部分,分离出来,置乐平县,县府在现在的县城。

统属乐平郡,而郡府缺设在沾县。

该郡并辖现在的阳泉区域。

西晋时,沾县、乐平沿置,统属乐平国,都城仍在沾县址。

该国并辖现在的阳泉市区域和寿阳、左权诸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经历了后赵、前燕、前秦、后燕、魏等诸国的统治,沾县、乐平一直沿袭,属乐平郡,但郡府至上艾,即现在的平定县,所属地域和乐平国同。

北魏时期,真君九年(448),乐平郡废,乐平县并入沾县,辖现在昔阳、和顺两县地域,隶属并州。

其后,孝昌二年(526),又恢复乐平郡制。

北朝的东魏、北齐时期,恢复后的乐平郡府,仍置于沾县址,并辖现在的阳泉市、寿阳、和顺等县。

隋朝时,开皇三年(583),乐平郡废,沾县更名为乐平,只辖现在的昔阳地区,属太原郡。

其间,开皇十六年(596),境内还置国辽州(西寨)、东山县(皋落),大业二年(606)废。

唐朝时,乐平县府址由西寨乡迁回现在的县城。

沾县志消失。

县府一直置现在的县城,“一县两府址”的历史最终结束。

其间,武德三年(602),复置辽州,六年迁治辽山(左权)。

武德八年,乐平改属受州达9年。

贞观八年(634)改属并州、仪州。

开元以后,直属太原府。

五代时期,这里不是经历梁、唐、汉、周,而为晋、唐、晋、汉、北汉,均置乐平县,隶属太原府。

北宋时,置乐平县,乾德元年(963),属置于县的平晋军辖。

太平兴国四年(979)军罢,后隶属平定军。

属金,置平定州。

其间,兴定四年(1220),曾置皋州,元初即废。

元代时,置乐平县,属冀宁路。

其间,至元二年(1265),乐平县改乡,七年(1270),复乡为县。

明代时,置乐平县,属太原府。

清代时,嘉庆元年,改乐平县为乐平乡,归平定辖。

1912年,改乐平乡为乐平县。

1914年4月17日,因与江西省乐平县县名重复,遂采用战国时境内昔阳城之名,改为昔阳县。

1927年,县归省辖。

1937年10月,属第三行政区辖。

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昔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驻地今皋落镇。

1938年5月,以平辽公路(现207国道)为界,分置昔东、昔西两县,昔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昔东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3月,昔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今西寨乡立。

昔东、昔西分属冀西专区和太行第野焓麓Α?/p>

1941年8月,昔东改属太行区第一专员督察专署。

昔西改属太行区第二专员督察专署。

1945年9月1日,昔东、昔西合并成立昔阳县人民政府,驻地今县城上城街,由太行区第二专员公署辖。

1949年5月,归左权专区辖。

8月,改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

11月,划归阳泉市辖。

1959年3月,易称昔阳协作区。

5月,改称昔阳郊区。

6月,复县,增设为14个人民公社,复归晋中专署辖。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属晋中市管辖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