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曰桑林,为汤祷雨处。
春秋初为赤狄皋落氏所据,曰稷桑。
晋文公即位(前636),称霸中原,地入于晋。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于韩景侯六年(前403),濩泽为韩国属邑。
魏惠王十九年(前351),“魏伐韩,晋取泫氏、濩泽”,濩泽始属魏。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上党太守冯亭为联赵抗秦,以17城(包括今润城镇)降赵,濩泽归赵。
秦行郡县制,置濩泽县,治所在今县城西l5公里泽城村,属河东郡。
西汉初承秦制,于濩泽县北境芦苇河流域置阳阿县(其地域包括今润城、北留和泽州县的周村、川底、东沟、下村一带),县治在今县城西北21.5公里的芹池镇阳陵村,属并州刺史部上党郡;濩泽县仍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濩泽,为侯国,仍属河东郡;封其石于阳阿,为侯国,仍属上党郡。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废侯国,濩泽、阳阿复为县,分属司州河东郡和并州上党郡;正始八年(247),河东郡析10县置平阳郡(治所在今临汾市),濩泽属之。
西晋泰始元年(265)废阳阿县;晋永兴元年(304),十六国混战,濩泽历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后燕和西燕,于北魏天兴元年(398)始归于北魏。
西燕中兴元年(386),西燕慕容永迁都长子,复置阳阿县(县治设阳阿水即西长河上游一带,后移至大阳镇),划上党南部为建兴郡(郡治设今川底乡焦河村建兴自然庄),濩泽县仍属平阳郡。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建兴郡阳阿县废,复原建置。
兴安二年(453),濩泽县移治今县城。
和平五年(464),复建兴郡,濩泽属之。
复阳阿县,移治今泽州县大阳镇。
孝昌元年(525)置泰宁郡,郡治在东永安(今沁水县故城村),析濩泽县为濩泽、西濩泽两县,西濩泽县治在今固隆乡泽城村,属泰宁郡;濩泽县复属平阳郡。
永安元年(528),废建兴郡,置建州。
州治在高都,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阳阿县属高都郡,濩泽县属安平郡,西濩泽县属泰宁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废泰宁郡,西濩泽县废入濩泽县,属安平郡;北周建德三年(574),于西汉初划入阳阿县的芦苇河流域地区归入濩泽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改建州为泽州,濩泽县属之;大业元年(605),复改州为郡。
泽州改为长平郡,濩泽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废郡置道辖州,长平郡复为泽州,州治在濩泽县,属河东道;武德八年(625),泽州徙治端氏(今沁水县端氏镇)。
贞观元年(627),泽州又移治晋城,濩泽仍属之;天宝元年(742),改泽州为高平郡,改濩泽县为阳城县;乾元元年(758),高平郡复为泽州,阳城县属之;唐末天祐二年(905),阳城县复为濩泽县,仍属泽州。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改道为节度使,濩泽县复为阳城县,仍属泽州,归河东节度使。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节度使为路,以路辖州,阳城属河东路泽州。
南宋时,阳城县属金河东南路泽州。
金元光二年(1223),设节镇军,以军辖州。
升阳城为勣州,属忠昌军。
蒙古中统元年(1260),复州县制,勣州复为阳城县,属泽州。
元大德九年(1305),设行省,省辖道,道辖路,路辖县,阳城县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晋宁路,路治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
明洪武九年(1376),全国设13个布政司,俗称行省。
山西布政司下辖五府、三直隶州,阳城县属泽州。
清初承明制,顺治元年(1644)建省,山西省下辖八府、十直隶州,阳城县仍属泽州;雍正六年(1728)升州设府,阳城县属泽州府。
1914年废府州制。
山西设3道,阳城县属冀宁道。
1924年,废道改省,阳城县直属山西省。
1937年,阳城县属山西省第五专区。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阳城。
1942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从沁水进入阳城,同年2月在桑林编村成立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归晋冀鲁豫区晋豫区管辖。
同年7月,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晋豫区将阳城主要分为两县,即阳城(南)县和阳北县,同时将阳城沁河以东、晋(城)韩(城)公路以北地区划归晋(城)北县,以南划归晋(城)南县(晋沁县),统归晋豫区管辖。
1942年10月,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1943年4月完成合并工作),下设4个专区,阳城(南)县、阳北县统属第四专区。
1945年4月14日阳城解放后,两县撤销建制,恢复阳城县建制。
同年9月,曾一度划归晋北县、晋沁县的阳城沁河以东地区复归阳城。
1946年1月至1949年8月,太岳区党政军首脑机关驻扎阳城县城。
1948年1月至1949年8月,阳城县为太岳区直属县。
1949年9月,阳城县属山西省长治专区。
1954年7月,属晋东南专区。
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
1960年1月,属晋东南专区,阳城县、沁水县分治。
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分为长治、晋城两市,阳城县属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