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古城蒲坂。
《帝王世纪》云:“舜都蒲坂”即此。
夏属冀州,为邦畿之地。
商属缶邦。
春秋属晋,城内有智城。
战国属魏。
秦置蒲反县,属河东郡。
西汉因秦制。
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
东汉建武元年(25)改蒲城县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晋袭东汉制。
北魏始光三年(426)魏取蒲坂,北魏延和元年(432)改雍州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改雍州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存州,隋开皇十六年(596)移蒲坂县于城东,于旧址别置河东县,均属蒲州。
隋大业二年(606)省蒲坂县入河东县,隋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唐武德元年(618)置蒲州,治桑泉。
唐武德三年(620)移治蒲坂,置河东郡。
唐贞观元年(627)设河东道,河东县属河东道蒲州。
唐开元八年(720)改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
是年,罢中都复为蒲州,属蒲州,析河东县置河西县,不久即省。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唐乾元二年(759)复属河中府。
唐宝应元年(762)复为中都。
唐大历五年(770)析朝邑县、河东县,置河西县。
唐元和二年(807)置中都,复为河中府,复河东县。
宋代河东县属陕西永兴军路河中府。
宋熙宁三年(1070)省河西县入河东县。
宋熙宁六年(1073)省永乐县入河东县。
金天会六年(1128)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
金天德元年(1149)升州为府,河东县属河中府。
元代河东县属晋宁路河中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
清雍正六年(1728)升蒲州为蒲州府,始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1912年撤府制,直属山西省。
1914年省下设道,属河东道。
1927年撤道,直属山西省。
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
1947年4月25日永济解放,9月与虞乡县合并,改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
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永虞县隶属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晋南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8月至1954年9月隶属山西省运城区专员公署。
1954年8月至1954年9月隶属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晋南专员公署。
1958年9月,永济县并入运城县。
1961年析运城县,复设永济县,至1967年5月隶属不变。
1967年5月至1969年9月隶属山西省晋南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至1970年5月隶属山西省晋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5月至1978年5月隶属山西省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5月至1987年10月隶属山西省运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永济县,设立永济市,隶属运城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6月,运城撤地设市,永济市隶属运城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