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纣王叔父箕子采邑,治所今讲堂乡讲堂村。
周朝属并州。
春秋为晋国领地。
战国初属涅,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先属韩,后归赵。
秦辖于上党郡。
西汉属涅氏县。
东汉改称涅县。
三国时属魏,归并州直辖。
西晋泰始年间,涅县分置武乡县,治所今社城镇,属乐平郡。
东晋大兴二年(319),石勒称帝建后赵国,属武乡郡武乡县,郡治今社城镇。
北朝北魏延和二年(433),武乡郡改称乡郡,武乡县改称乡县,治所未变。
北朝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废乡郡和乡县,治所改置南亭川(今长治市武乡县段村)。
隋开皇十六年(596),始置榆社县,治所为今县城,属韩州。
隋大业二年(606)撤榆社县,归乡县。
隋义宁元年(617),复置榆社县,属并州。
唐武德元年(618),初属并州总管,后改属韩州。
唐武德三年(620),分置偃武县,县治今郝北镇魏城村;同时置榆州,治所今县城,领榆社、平城(今和顺县仪城一带)、偃武三县。
武德六年(623)废榆州,裁偃武,仍置榆社县,属辽州。
武德八年(625)属箕州。
唐先天元年(712),属仪州。
唐天宝元年(742)属乐平郡。
唐乾元元年(758),复属仪州。
唐中和三年(883),归仪州改置的辽州。
五代十国时,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统治,属河东道辽州。
宋因之。
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辽州,降榆社为镇,入武乡县,属威胜军。
北宋元丰八年(1085),复置辽州,榆社以镇往属。
北宋元祐元年(1086),复置榆社县。
靖康(1126)后,隶属河东南路的辽州。
元代,属平阳路(后改称晋宁路)辽州。
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辽山县。
元至元六年(1269),复原榆社县。
明朝实行里甲制,境域设30个里,隶属冀南分守道辽州。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隶属冀宁分巡道辽州。
明崇祯年间,隶属省城分巡道辽州。
清顺治年间,隶属冀南道辽州,后仍隶属冀宁分巡道辽州。
乾隆初年,境域由30个里合并为南厢、西厢、和平、寄子、白东5个里。
清末,实行乡约制,境域共设5乡28约。
1912年裁辽州,直属山西省军政府。
1913年归中路道。
1914年6月改属冀宁道。
1917年省政府推行“村本政治”,废止乡约制。
1927年山西废道,直辖于山西省督军府。
1937年7月后,日军侵犯山西,为适应战时需要,山西省政府于10月将榆社县划归第三行政主任公署。
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0年8月,划归冀太联办太行区第二办事处;9月,划入太行行署三专区。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以北翟管村为中心的东北地区设榆北办事处(俗称榆北县),属太行行署二专区。
1944年3月29日,全境解放,撤销榆北办事处,恢复榆社县,驻地今箕城镇潭村,属太行行署三专区。
1945年12月,榆社县人民政府成立。
1946年12月,属太行行署二专区。
1947年10月,榆社县政府机关驻地由潭村迁至城关村(今箕城镇)。
1949年5月,属太行行署左权专区。
8月属榆次专区。9月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8月9槭粲艽吻ㄔ惫稹?/p>
1955年2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归榆次专员公署。
11月,榆社县并入武乡县,置榆社镇卫星、云簇灯塔、社城红旗、郝北东风4个人民公社,属长治专员公署。
1959年7月,恢复榆社县建置,属晋中专员公署。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晋中撤地设市,属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