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历史沿革

巴中市的前身是县、州、郡。

县建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时称汉昌县,治今巴州镇,属益州巴郡。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益州巴西郡,治今阆中。

建安十八年(213)置巴西郡于汉昌县,治今巴州镇;二十三年(218)巴西郡还治阆中,汉昌县属宕梁郡。

西晋泰始三年(267),县属梁州(治今江口镇)。

建武元年(304)改汉昌为汉兴;东晋安帝(397-418)时复名汉昌,仍属梁州巴西郡。

南北朝宋末,汉昌县侨置于今苍溪、江油县;萧齐(479-501)时,复置汉昌县。

北魏505年于汉昌地置大谷郡,治今巴州镇;514年于大谷郡北(今江北乡江北村)置巴州。

萧梁天蓝四年(505)至十六年(517)亦置巴州于今巴州老城,与北魏对峙。

535年,萧梁统一了两个巴州,设8郡(大谷、其章、归化、义阳、遂宁、哀戒、北水、木门郡),领10县(汉昌、符阳、曾口、义阳、平川、始宁、其章、难江、伏强、池川)1镇(今仪陇县金城镇)。

梁大同元年(535)十月至承圣三年(554),巴州领郡13、县19。

西魏恭帝元年(554)至魏灭,领郡10、县15。

北周大象二年(580)巴州属利州总管府,领郡9、县14。

随开皇三年(583)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地方制;大业三年(607)效秦制,改州为郡,实行地方郡、县二级制。

隋初,巴州郡领化成、曾口、清化、盘道、归仁、始宁、其章、恩阳、永穆9县。

大业三年(607)改巴州郡为清化郡,属梁州,领县14,郡治今化成。

唐武德二年(619)改郡为州,巴州领县7,属山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属山南西道;开元(713-741)时,巴州领县10(化成、盘道、清化、曾口、归仁、始宁、其章、恩阳、大牟、七盘)郡治化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至五代末,巴州领县9。

北宋(960-1126)地方建置,州分上、中、下军。

巴州(中等,军事)属利州路(治兴元府,今汉中市)领县5: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

南宋(1127-1278),巴州仍属利州路,时分时合,多属利州东路,巴州领县6(通江分设大通江,小通江2县)。

元代,省下分置路、府、州、县,巴州属四川省广元路、领县3:化成、曾口、通江。

明初,巴州仍置,省曾口县;明洪武九年(1376)又省化成县,旋改巴州为巴县,隶属保宁府。

明正德九年(1514)复为巴州,领县2:通江、南江。

清乾隆元年(1736),四川省设5道,巴州属川北道保宁府(治阆中),不辖县,设江口分州于今平昌县江口镇。

民国元年(1912),地方建置设省、府、县(州、厅)三级制,巴州属四川军政府保宁府。

民国2年,改巴州为巴中县,并设江口分县署,属川北道(治阆中);民国3年改属嘉陵道(治今南充)。

川陕苏区时期(1932.12-1935.3),巴中境内设川北道苏维埃、巴中特别市、巴中县、江口县、长胜县、恩阳县苏维埃。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统一川政,划四川为18个行政督察区,巴中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驻今达州市)。

民国35年(1946)9月1日,以巴中县第三区治江口镇为局址的平昌设治局正式成立,分治原巴中县及达县、通江部分地域。

1949年12月22日,成立巴中县解放委员会;1950年1月19日,巴中县人民政府成立,属西南区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达县专区;1953年9属达县地区。

1993年7月成立巴中地区,陌椭邢匚椭惺校ナ舭椭械厍?/p>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

原县级巴中市改为县级区,称巴州区,治所仍是巴州镇,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