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塞族人在这里游牧。
秦未至西汉初,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
汉代初期,乌孙人在这里游牧。
汉宣帝本始2年(前72),汉王朝应乌孙之请,派五位将军(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领兵15万伐匈奴。
匈奴大败,蒲类归属于汉。
西汉神爵三年(前59),蒲类受西域都护府管辖。
东汉永平十七年(前74),汉明帝派遣窦固,耿忠统兵到天山,大破匈奴。
永元三年(前91),班超出任西域都护,占据蒲类的匈奴臣服于汉,蒲类归西域都护府所管辖。
东汉永元五年(93),匈奴反叛,任尚率兵于匈奴在蒲类海边大战,任尚立碑纪功。
东汉永建元年(126),汉长史班勇率兵击败匈奴,蒲类为汉西域长史管辖。
汉永建六年(131),蒲类受伊吾司马管辖。
东汉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率领3000郡兵,击败匈奴,诛杀匈奴呼衍王于蒲类海边。
三国时蒲类属曹魏,改称“蒲陆”。
南北朝时蒲类属北魏。
隋唐时期仍称为“蒲类”。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设置蒲类县,属庭州,为三等县,辖2乡,县域包括巴里坤湖以西的今木垒县的广大区域。
巴里坤湖以东草原当时被称为“甘露川”,唐驻军筑城屯垦。
宋代蒲类属“伊州”(今哈密)管辖。
元为别失八里东境,被称为“巴尔库尔”。
明末为准噶尔的游牧地。
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廷派靖逆将军富宁安率兵进驻巴尔库尔,募兵屯田。
雍正七年(1729)后,清将威信公岳钟琪两次驻军巴尔库尔,“相度地势,建筑城垣“。
雍正十三年(1735),将巴尔库尔音译为”巴里坤“。
乾隆年间,巴里坤等地在行政上曾一度归甘肃省布政司管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巴里坤设镇西府,领宜禾,奇台两县,军事方面属伊犁将军节制。
1779年,撤镇西府改为镇西直隶厅,直属镇(镇西)迪(迪化)道管辖。
原来所属两县的建制,奇台县划归迪化州领辖、宜禾县撤销,其他由镇西厅治理。
光绪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镇西厅属镇迪道。
1913年国民政府撤镇西厅,设镇西县。
1928年县公署改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县下设乡,改乡约为农官。
1954年10月1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县级)成立,1955年2月改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