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历史沿革

据史载,前2世纪,迄西汉时,先属塞种,后为月氏所居。

至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后,为乌孙国所辖。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通西域,与乌孙和亲。

至宣帝神爵三年(前59),西汉以乌垒为治所,设置西域都护府,察布查尔随乌孙受西域都护府管辖。

后经东汉、西晋、东晋、前秦、后凉、西凉共数百年,察布查尔一直在乌孙国辖境。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乌孙臣属于鲜卑。

后属柔然辖。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辖于高车国。

隋开皇二十年(600),察布查尔属西突厥。

唐平突厥后,置昆陵、濛池两都护府,察布查尔为昆陵都护府之下温鹿州都督府辖境。

至唐景龙三年(709),归北庭大都护府统辖。

十二世纪后,南宋时属西辽辖。

元初征服西域,为察合台封地。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辖之。

元末入斡亦刺地,明属蒙古也先瓦刺之后。

至清兴,准噶尔部建庭于此。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准噶尔后,防务空虚。

故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自盛京(今沈阳)、辽阳、开原、抚顺、义州、锦州、海城、广宁、兴京、牛庄、松岭、凤城、岫岩、盖州、熊岳、复州、金州等处,调遣锡伯军民共3275人,迁徙到伊犁河南岸之察布查尔境域屯垦戍边。

以200户为一牛录,共编为八旗八牛录。

锡伯八旗后称锡伯营。

1932年隶属巩留县。

1937年,废锡伯营,初置河南设治局。

1938年,改设为河南县,隶属伊犁行政区。

1944年,因与河南省重名,更名为宁西县。

1954年3月17日,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属伊犁专区,全县下设7区、31乡。

1983年全县共设1镇、8公社。

1984年,建立乡镇,1985年,全县辖2镇、9乡、3场。

2024年辖7镇、6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