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东部属古夜郎辖地,中南部属滇国地。
西汉置??鄢,属犍为郡,后废。
东汉并县入汉阳县。
蜀汉时复置县,改属建宁县(今曲靖)。
唐初为郎州地,贞观二十二年(648)析置麻州,后废。
南诏为磨弥殿部,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城磨弥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为沾益州,隶曲靖路,州治石梁县(今宣威市河东营村)。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之。
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沾益(今宣威城区)、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
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
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
翌年,参将尹启易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
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
雍正五年(1727)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治今宣威市榕城镇。
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
1913年,裁州设县,改为宣威县,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4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曲靖地区。
1954年6月改名榕峰县,1959年11月恢复宣威县名。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