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桂溪街道 | 隶属:垫江县 |
行政代码:500231001 | 代码前6位:500231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8300 |
车牌代码:渝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9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1.7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28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社区、1个行政村 |
桂溪街道因地处桂溪河畔而得名。
垫江县辖镇。县府驻地。历为县治地。1915年设城区,1935年置城厢镇,1941年置桂阳镇,1952年改城关区,1955年更名城关镇,1981年再更名桂溪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10万。渝(重庆)巫(山)公路与垫(江)丰(都)公路在此交会。辖保合、城东、双路、春花、石峡、文毕、黄金、幸福、大塘、长大、永兴、万安、城南、十路口、青山、龙凤、黎明、平心、群山、天马、金塔、复兴、西湖、高塔、柴家、新建、峡口、玉河、裴家、石岭、集体、松林、天宝、南阳、桂溪、西山、上林、红光38个村委会和南街、镇中、西街、迎春、东街、北街、新村、凉风、田坝9个居委会。有食品、肉类、工艺、饲料加工为主的
2024年5月,桂溪街道被命名为2024年重庆市园林城镇(街道)。
春秋战国时期,属巴国。
秦汉,属巴郡,南北朝西魏时,始属垫江县,历为县治所在。
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城厢。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置城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桂阳镇。
1951年3月,废桂阳镇设城关区。
1955年1月,改为城关镇。
1981年9月,更名桂溪镇。
1992年10月,城东乡、城南乡、城西乡并入桂溪镇。
2024年11月18日,撤销桂溪镇,设置桂溪街道。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原桂溪镇东部,人们习俗称之为东街。…[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位于原桂溪镇南边,故而得名。解放后设为一居委,1980年更名为南街居委会,2001年7月县政府撤销南街居委会设立南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位于原桂溪镇西部,人们习俗称之为西街。…[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位于垫江县城北边,人们习俗称之为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位于原桂溪镇中心位置,人们习俗称之为镇中。…[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旧时垫江每年因立春前一天,县官和春官会在此桥上举行迎春仪式,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早年全是农田,旁边有一块坝子,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水库原属三个村管辖,故而得名。2001年由原幸福村、双路村合并设立三合村,2007年县政府撤销三合村设立三合社区,并成立三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名称沿…[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取其走集体道路之意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取在党的领导下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其境内有山坡,坡上遍地巨石,故名。解放前为峡云乡五保,1956年为城西乡三联社,1961年为石岭大队,1984年设石岭村,2001年撤销原石岭村、柴…[详细]
区划代码:~0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其地处西山,山上多松成林,人们习俗称之。…[详细]
区划代码:~01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其位于桂溪镇之东得名桂东。1961年为城东大队,1984年设为城东村,2007年更名为桂东社区,设立桂东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寨修建在宝和寺,原名保城寨,意取保卫垫江城之意,老百姓也叫宝和寨,后讹为保合寨,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境内地形为两坡相峙形成一峡谷,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山坡,种有一棵黄桷树,重庆话中“桷”同“角”,后谐音演变为黄金。…[详细]
区划代码:~0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境内有一又长又大的稻田,故而命名。2024年5月,撤销长大村村民委员会,设立长大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河流,河水碧绿清澈像玉石一样,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地处县城西山内,人们习惯称之为西山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