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彭镇 | 隶属:九龙坡区 |
行政代码:500107110 | 代码前6位:500107 |
行政区域:重庆市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23 | 邮政编码:400000 |
车牌代码:渝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86万人 |
人口密度:约124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个社区、23个行政村 |
清代中期,彭姓在西彭镇一带设店,后发展成场,因此地处于巴县以西,取名西彭。
西彭镇地处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部,距重庆市主城区35公里,东面与铜罐驿镇相邻,北面于我区陶家镇、巴福镇相邻,西面与江津市接壤,南面紧靠长江,与江津市隔江相望。全镇面积87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11.5万人,其中城镇面积6.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6.5万。
根据重庆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西彭镇是我国铝加工生产基地,重庆都市圈西南部的交通枢纽,以发展大型工业为主的城市外围组团。近年来,西彭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获得了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重庆市商业发展示范镇、园林卫生城镇、百强镇和中心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一、镇区概况
1、地形气候特点:西彭镇属于浅丘地带,地势平坦,镇
2024年2月,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认定西彭镇为2024年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主导产品:(葡萄、香桃、水产、花椒)。
2024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西彭镇为2024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4年11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西彭镇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属巴县智里八甲。
民国元年(1912年)后,称彭家场。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彭家里。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彭家里改为西彭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西彭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西彭联保复称西彭乡。
1952年10月,划西彭、铜罐、陶家、元明乡部分村建宝华乡;同年12月,又划西彭乡部分村建黄磏乡。
1954年4月,黄磏乡并入西彭乡。
1956年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道路西竹路位于此辖区内,故名西竹路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辖区内有大石堡这一地名而得名大石堡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邻近东大街而得名东大街社区。原属巴县。1995年3月组建居委会。2002年1月重组更为东大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辖区内银燕路而得名银燕社区。2024年成立银燕社区代为管理永安村群众自治事务,并成立居委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属地城西家园小区得名。2024年组建成立城西家园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境内有一石凼,后来在石凼边上修有一座石桥,故名桥凼,因此得名桥凼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境内山形似马鞍得名马鞍村。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西彭里、西彭乡。联保时期属巴县西彭乡第6保。1950年设马鞍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原境内房屋多为木榫、泥壁结构得名。清代属巴县智里,民国属西彭里、西彭乡,联保时期属巴县西彭乡第13保。1952年设解放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属地双滚子、包家岗简化组合得名。1949年前属巴县西彭乡第8保。1950年设新华村。1951年更名为双岗村。1958年改村为新合大队。1982年复双…[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属地李家河得名。以属地李家河得名。1950年设李家河村。1982年成立李家河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有黄磏石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西彭里、西彭乡。联保时期属巴县西彭乡第13保。1952年设黄磏村、农园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境内长安寺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西彭里、西彭乡。联保时期属巴县西彭乡第15保。1952年设长安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200…[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境内元通寺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元明里、元明乡。联保时期属巴县西彭乡第16保。1952年设元通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200…[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境内有巨石耸立,形似塔状得名。清代属巴县智里。民国属西彭里、西彭乡,联保时期属巴县西彭乡第20保。1950年设石塔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元明寺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元明里、元明乡。联保时期属属巴县元(圆)明乡第1保。1950年设元明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东林庵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元明里、元明乡。联保时期属第16保。1950年设东林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与楼房…[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曾多有梓槐树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元明里、元明乡。梓槐村1951年前分别为太平村、新华村,1957年合并为新华村。1962年分为太平村、新…[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属地玉凤山得名。1950年建玉凤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与团渡村合并组建玉凤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属地千秋塝得名。1949年前属巴县元明乡第14保。1950年设四坪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得名千秋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村民”之意得名。1949年前属巴县元明乡第17保。1950年设新民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为新民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年年喜迎新春之意得名。清代属巴县慈里。民国属元明里、元明乡,联保时期属巴县元明乡第15保。1950年设迎新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明代村内曾有人任府通判官,别称“三府”,以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古时有一片长白色的石坝得名。1951年设中心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1年更名为长石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同心村划入组建长石村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互助合作、齐心协力之意得名。1952年设同心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团房村、帽合村并入组建合心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享堂”为祭祀祖宗之地,“享”与“响”谐音,遂渐演变为“响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有一尊真武大帝菩萨得名真武宫村。1982年以境内有真武宫(慈里四甲)庙,得名真武宫村。2002年与平安坝村合并组建真武宫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树立民主作风之意得名。1951年设民建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1年更名为树民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浩口村并入树民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境内有宝华寺庙得名宝华村。1952年设宝华村。1958年改村为大队。1982年复村。2002年与马岗垭村合并组建宝华村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