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奈厝前村 | 隶属:锦尚镇 |
行政代码:350581105204 | 代码前6位:350581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5 | 邮政编码:362000 |
城乡分类:村庄 | 分类代码:220 |
车牌代码:闽C | 行政级别:村 |
原建于溪之外围,常因溪水上涨,田园房舍受淹没,后即迁于地势较高的内地大溪前建居,曾称“内厝”,因“内厝”与“奈厝”方言谐音,且因地处大溪之前,故称“奈厝前”。
2024年2月,奈厝前村被确定为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创建对象。
位于厝上溪北岸,西与蚶江交界,东连墩上。村庄原建于溪岸边,常因受溪水暴涨威胁,只好迁往大溪前地势较高地带建屋,故称“内厝”,因闽南方言“内”与“奈”谐音,亦称“奈厝”,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俗称“奈厝前”,又称“内厝前”。
人口近3000人,村民以张氏为主。相传,张氏来自于龟湖鳌头。据说,朝廷钦差到龟湖,横行霸道,居然放马任意践踏吞噬田野庄稼,张氏村民忍无可忍,打断马脚,打伤官差。朝廷派兵围捕,张氏村民四处逃奔,其中一支流落至奈厝前,传衍世裔。
此事在龟湖一带也有流传。但是,据文献记载,鳌头张氏至清代乾隆年间尚居住于龟湖,其避难迁居奈厝前应在清代后期。然而,早在明
宋朝时期属安仁乡永宁里;明、清时期属二十一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复兴乡锦林保;1949年属晋江县第九区锦林乡;1955年属双湖区;1956年6月并为莲塘区锦林乡;1958年属祥芝公社锦林大队;1961年由奈厝前、墩上、上埭、洪堀、湖厝等5个自然村拆为奈厝前大队;1985年改为祥芝乡奈厝前村委会;1999年为锦尚镇奈厝前村。
奈厝前村附近有宝盖山风景区、石狮姑嫂塔、朝天寺、泉州港古建筑、虎岫禅寺、六胜塔等旅游景点,有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粿、石狮甜粿、安海捆蹄、红膏蟹等特产,有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姑嫂塔传说、石狮灯谜、泉州笼吹、泉州刣狮、泉州踢球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