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镇 | 隶属:和政县 |
行政代码:622925100 | 代码前6位:622925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0 | 邮政编码:731100 |
车牌代码:甘N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4.45万人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因是和政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自然环境:城关镇位于和政县中心,总土地面积3.45万亩,耕地面积1.5万亩。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5.2℃,全年无霜期130天,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6348户,乡镇总人口26030人,乡镇从业人员13672人。
六通情况:10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4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11所,教师397人,在校学生5254人。有医院、卫生院4所,医生210人,病床122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224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94公顷,粮食总产量1722吨,农民人均纯
2024年3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城关镇为2024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文化旅游: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动物化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于2003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23085平方米,分为一
1958设城关区,1956年又改为城关镇,1958年底和政、广河、康乐三县合并时为城关工作区,1961年12月三县分设时为城关公社,1983年改为城关镇。
区划代码:~1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辖区内居民多是由西关村而来,故取名西关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1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辖区内居民多是由龙泉村而来,故取名龙泉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1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辖区内居民多是由南关村而来,故取名南关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流经村内原杜氏居民居住地附近的一条小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在村内有一洒拉沟,故命名洒拉崖村。1949年解放后属于和政县城关镇公社,1958年为城关镇人民公社洒拉崖大队,1984年6月更名为城关镇洒拉崖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时期练兵的场地,即“校场”,建国后成立了教场大队,1982年改成教场村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民国时期,和政叫作宁河,南关村在县城南面,为一关口,因此而得名叫南关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民国时期,和政叫作宁河,县政府所在地为龙泉村城内街,西关村在县城西面,为一关口,因此而得名叫西关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年间在宁河古城有个杜家寨,又叫前寨子,后寨子村在其之后才有人陆续入住,故命名为后寨子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和政泉水之多,水质之好,令人称奇,位于城内的宁河城由两眼自流泉,两眼泛眼泉组成,历来为城內居民的用水主要水源,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谷村最早叫三沟村。谷,寓意五谷丰登。村里人为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故将三沟村改名三谷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区曾为甘南州管辖,在藏语当中称之为麻儿藏,此后转音为麻藏。…[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内居民为姓张故名为张家庄村。1949年解放后属于和政县城关镇公社,1958年为城关镇人民公社张家庄大队,1984年6月更名为城关镇张家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咀头村以前称为三谷阴洼,后来发洪水,冲出一条沟壑,人们俗语称为嘴头,现改名为咀头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