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胭脂镇 | 隶属:康乐县 |
行政代码:622922102 | 代码前6位:622922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0 | 邮政编码:731100 |
车牌代码:甘N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2.17万人 | |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
胭脂镇,因出三国时胭脂马(又名赤兔马)而得名。胭脂马顾名思义就是红马,胭脂色的马。据传为古代名马,产于西域。
自然环境:胭脂镇位于附城镇、草滩乡和普巴乡正中位置,总土地面积7.39万亩,耕地面积2.45万亩,平均海拔2118米,年平均气温6.6℃,年平均降雨量399.9毫米,全年无霜期134天。
行政区划:辖1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089户,乡镇总人口21855人,乡镇从业人员9533人。
六通情况:10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7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14所,教师117人,在校学生3028人;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13人,病床14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954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078公顷,粮食总产量4608
历史沿革:1950年1月,胭脂设区。
1955年11月,取消胭脂等区。
1958年8月成立马集人民公社。
1983年4月,改称胭脂乡人民政府。
2002年4月胭脂乡撤乡建镇。
一直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前,此地由藏民居住,藏民死后实行“天葬”,建立秃鹫台,秃鹫此地人称“唐哈”,故称唐哈村。因位于唐哈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此地由鞑子居住,人口众多,称为鞑庄,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大庄。因位于大庄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晚清时期,陕西省大柳树村郭姓家族因逃荒、战乱搬迁至此,因养马著称“郭家马”。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郭家麻。因位于郭家麻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马姓家族居住此地,又拉起农历三、六、九集市,故称马家集。因位于马集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大臣刘伯温到西北斩“龙脉”,刘伯温途经此地见百姓饮水困难,挖一泉,起名“普家泉”,意为为皇帝恩泽,惠及众人。后人改为“蒲家泉”,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此地由鞑子居住,西坡村在鞑庄之西,居民全部居住在坡上,以防胭脂河水患,故称西坡。因位于西坡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时期,年羹尧一族被贬落难至临洮,部分族人迁至杨家沟,时称年家沟。清光绪时期,有一杨姓大臣的家人充军后居住次沟,起名杨家沟,故沿用。由于逃亡、搬迁…[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南有一庙称“庄头庙”,故称庄头村。因位于庄头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与临洮县衙下镇罗家窑村以山梁为界,当地人将“梁”叫“塄”,故称塄干村。因位于塄干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康乐县志》,清朝末年,临洮晏家族人因避战乱搬迁至此,故而得名。因位于晏家自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八爪怪龙”在此做恶,有一神箭手将之射杀,后人为了纪念他,现有八龙沟、八龙庙,故称八龙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