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世界地形说课稿(通用11篇)

世界地形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形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世界地形说课稿 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地形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当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看地形图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辨图、用图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
  利用课件放一些我国的`各种陆地地形(青藏地区、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图片)地球表面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地形,那么我们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提出疑问,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课文图示2—38,巩固定义找出区别并计算B、C点的相对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知识运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五种基本地形。(生答名称)
  仔细观察课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图,课件展示自绘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从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观察比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特征异同,讨论后归纳完成表格:(比较、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表格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学习)地形类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地面崎岖不平相同之处地面起伏小不同之处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海拔较高,边缘陡峻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世界地形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四)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世界地形说课稿 3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着重知识,主要包含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意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着重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水平,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着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现实活动。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索,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部署】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含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着重内容,而且在现实的应用非常广泛,比方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次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8844.43(中尼边疆)。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和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次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现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和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
  (1)计算:tan=h/L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和两点图上距离求出。
  (2)比例尺大小和坡度大小规律:等高距、等高线疏密水平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演示动画动画演示等高线(高度相同的所有点的连线)地形图的形成
  (2)游戏:以手为山地,在手上画等高线。小组合作,探索,画出图并展示。运用地形图进行对比,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如何来表现各种地形。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①选“点”:气象观侧站、疗养院。
  ②选“线”: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
  ③选“面”: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开辟梯田,工业区和居民区。

  世界地形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世界地形说课稿 5

  说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2.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说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说教学手段
  计算机 >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说教学过程
  (引课)多媒体展示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
  (学生活动)4—6人小组做五种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好?

  世界地形说课稿 6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说教学工具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世界地形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水平,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识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辅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需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着重】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和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索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著名景点驼梁去旅游(播放一组驼梁的风光图片)。刚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驼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状态呢?那么,我们又怎样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平面图上反应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讲授新课
  对本节课的学习,将它分成四次环节完成。环节一:认识海拔、相对高度
  1.学生自读课本,找出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用幻灯片演示。
  2.如何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现。采取驼梁山区的照片和卫星图片,用动画的效果将等高线地形图展现出来,更有真实感,看得更真切。
  3.总结弥补:同学们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曲线就是等高线,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4.活动1.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各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山体的不同部位在山体模型上,指出哪次部位陡峭,哪次部位较缓,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对应部位,总结等高线疏密和坡度的关系。
  结合实例,请同学说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此时,学生会提到山顶,但对其他山体部位就不太清楚了,教师因势利导,并结合幻灯片展示。学生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分别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并总结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特点。
  【习题巩固】
  环节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成因:人们为了更好地看清地形,于是,在等高线地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变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1.42,指出不同颜色表现陆上由低到高的变更。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地势的高低起伏,根据海拔的高低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将其划分为五种地形。图片展示,读课本27页相关内容,比拟它们的特点差别,填入表格中。
  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就很容易画出地形素描图了。
  环节四:
  1.对于地形剖面图,它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而成的,它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采取动画演示,更形象。
  2.学生自己动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书上28页活动题弥补完整。
  作业:同学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绘制自己熟悉的某座山的地形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亲手描绘等高线、小组共同探索各山体部位的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了了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本节课还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现实、注意知识的现实运用,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描绘过程中,如果不准确,特殊位置的移动,会造成后面同学探索时的困难或错误,所以在描绘过程中,老师要到各小组指导改正。

  世界地形说课稿 8

  说教学目标:
  1、掌握五种地形类型以及如何区分。
  2、通过地图,能够描述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的特征。
  3、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我们江山市的本地情况进行比较,思考我市的地形种类 及所能够发展的相应行业。
  说教学重点
  五种地形类型的名称和特征
  说教学难点:
  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分析每种地形上能从事的行业
  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某人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旅行前往西部山区
  (思考)这位旅客沿途经过的土地形状是否相同?
  从外貌上面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描述?
  学生活动:略(通过对土地的外部形状和海拔高度上进行描述)
  教师总结:通过一些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可以简单的对什么是“地形” 进行概括——即土地的形状。
  问:那么世界上的地形的类型总共有哪几种呢?(导入)
  新课教授 (板书)自然环境——地形多样
  一、地形类型
  师:通过阅读书本,世界的地形种类总共有几种?它们的名称分别为? 生:山地、丘陵、高地、平原和盆地五种。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外貌和海拔两个角度来描述下每种地形的特征? 学生活动:观察书本第31页进行总结
  二、地形特征
  播放五种地形类型的图片,丰富学生们的视野
  师:观看完有关五种地形类型的图片,那么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我们进行一个连线活动。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 平原
  教师进行根据地形的特征进行分析
  (板书)三、地形与生产活动
  转折:同学们思考下,这五种不同的地形上面,人们能够从事哪些行业的发展?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发言
  山地: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
  丘陵:可以开发梯田、种植茶叶和一些经济果树
  高原:发展畜牧业,草原旅游业
  平原:种植业
  师生活动:书本P31,在教材附录中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以下山脉、高原、平原和盆
  地,并说一说它们各自所在的大洲。
  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能够准确找出它们的位置
  问:同学们大概观察下,这些世界地形之最分别是哪些?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高原——?
  2、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高原分别是——?
  3、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师生活动:这里有一副《中国地形图》,大家一起来找找,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形? (略)
  (板书)四、亚洲的地形特点
  观察书本第32页《亚洲的地形》并思考:
  1、亚洲的地形主要有哪几种?
  2、亚洲的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亚洲的地形特点对河流的走向有何影响?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通过将书本知识与地图相结合,自己总结归纳
  出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注意图文结合,以图为主。

  世界地形说课稿 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提问〕我们在初一地理课中已经学过有关亚洲和东亚的地形知识。亚洲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东亚大陆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地势高低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板书〕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地形概况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2000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
  (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世界地形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比例。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3.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活动3:展示图A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学生:很快正确选择了答案,并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阶梯
  界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对气候的影响:
  地势
  年降水量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
  高
  少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东部
  低
  多
  对河流的'影响: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学生答)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咱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讲授新课: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复杂多样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北侧
  天山
  昆仑山
  教师:(补充介绍)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活动5: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归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小结。
  [作业布置]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逐一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二、讲授新课: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学生:计算后很快绘制出饼状图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学生:(118.2+93.6+36)/360≈2/3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小组讨论: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讨论要点:
  ①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②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学生代表发言(可以补充)
  教师归纳: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开发利用山区,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4:小组讨论:山区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讨论要点:
  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四、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
  全卷分成两次做较好。首先做容易的题,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这样就给第二次做题留下了充足时间,想得更周全,胜率更大。做难题时要做到舍得放弃,一条思路想不通,赶快另辟蹊径,否则,冥思苦想,弄得头昏脑胀影响后面答题,得不偿失。

  世界地形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
  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DVD、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DVD。
  七、教学过程
  (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用方框表达的文字说明是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从而引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
  分组分享活动一:
  (过渡)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
  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
  第一步,分组讨论:我根据______________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教师引导:结合教材P20页活动1—3去讨论,并完成。
  第三步,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动”完成。
  第四步,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地势西高东低。
  分组分享活动三:通过,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握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将问题和知识点在地图上发现,又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第一步,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势剖面图。
  第二步,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
  第三步,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P20页图2—1“沿32‘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
  第四步,教师点评。(期间注意巡视,作出及时辅导。)
  分组分享活动四:“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第一步,教师设问:事前备好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一幅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一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判断利弊。
  第二步,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三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③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阶梯的交界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和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
  (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那么,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分析,得出: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
  分组分享活动五:山脉“走向”的判断
  第一步,教师引导:先给出填空“一——山峰,一——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后要求用语言表达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问如何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
  第二步,学生分组分享讨论、回答。
  第三步,教师概括:用图例说明山峰与山脉的区别,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时是将延伸的两端方向相加。教师板书几组不同类型的走向,让学生说说其延伸方向。
  如:
  1.东西走向
  2.南北走向
  3.东北—西南走向
  4.东西走向
  第四步,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第五步,指图学习: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秦岭、昆仑山等。
  分组分享活动六:(主要山脉的学习)
  第一步,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我国山脉按走向大致分为几组?各组走向的山脉中分别有几列山脉?名称是什么?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在图上有什么规律。
  第二步,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在山体上。引导学生每找出一条,教师就在教学挂图上相应位置指出。
  第一步,教师补充: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第四步,“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填表活动
  山脉名称西侧地形区东侧地形区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太行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北侧南侧
  天山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第五步,教师小结: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各地形区之间的界线。
  第六步,教学片段欣赏:“中华五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
  回应教学目标,想一想:“我学到了——。”
  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采用了分组分享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它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规律(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点带面、以优带差,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现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地势剖面图学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中华五岳”教学录像欣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更符合我校实际,不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气氛,还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更乐在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有限,使得课堂上教师板图、绘图需时较多,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时间,致使有个别班甚至有“拖堂”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时间的把握外,还要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世界地形说课稿(通用11篇)由好学资源网文秘资料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世界地形说课稿(通用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