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贝墩镇 | 隶属:和平县 |
行政代码:441624106 | 代码前6位:441624 |
行政区域:广东省 | 地理分区:华南地区 |
长途区号:0762 | 邮政编码:517000 |
车牌代码:粤P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32.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27万人 |
人口密度:9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5个行政村 |
贝墩街北边100米处,有巨型石墩,形似鼓,高约5米。墩顶上终年涌出沸水,温度达87C,人称沸墩。客家方言,“贝”“沸”同音,前人就将“沸墩”改称“贝墩”。
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认定贝墩镇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豆制品)。
2024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贝墩镇人口数量为1.27万人,位列和平县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位。
贝墩镇位于和平县东部,东与龙川县车田镇交界,南与古寨镇接壤,西与彭寨镇相连,北与优胜、长塘镇毗邻,辖石村、共荣、电光、武联、新南、贝溪、强新、慎行、河溪、大塘、树华、三多、南坝、上溪、下溪15个村委会及1个居委会(社区),辖区面积132.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693公顷,林地4435.94公顷,总人口约3.17万人。
贝墩镇内水力资源丰富,河流有东江二级支流鱼潭江,上游建有老园、崩凶、聂子石三座县属水力发电站。镇内温泉被称为“流体金矿”,各类泉眼有30多处,流量大, 温度在80℃??93℃之间。“沸墩”地处贝墩 街北面100米处,高约5米,形似鼓,墩顶上终年涌出沸水,水温达
文化旅游:
河明亮战斗遗址位于和平县贝墩镇河明亮大桥路段。1949年4月15日,东二支司令郑群率3团、6团,在和平县贝墩镇河明亮打了一个歼灭战,这是继东江边五战五捷后,挥师和东的又一大战果。14日中午,
贝墩自秦朝赵佗在龙川建县以来,隶属龙川县。
设县治至和平始,贝墩为和平县所辖,属和平广三图。
清光绪三年(1877年),实行保安局、约制,县城设总局,下设8个分局,贝墩是其一。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始建贝墩约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贝墩为第三区(名曰四约)。
民国二十年(1931年),奉令举办自治。
1949年共和国建立后,成立贝墩乡人民政府。
1952年,联彭寨、粮溪、古寨、安垇、优胜鱼溪为第四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街道社区是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贝墩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新建立时,村子里有许许多多的石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共同繁荣之意,故名。明国时期原名糊涂村,解放后更改为仁洞村,1984年更改为石村乡人民政府,1988年更改为共荣管理区,1999年更改为共荣村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一位老人名为电光他为此取名,故名。民国时期原名吉坑,解放后改为电光大队,1984年更改为石村乡政府,1988年改为电光管理区,1999年设立为电光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解放前,本村周氏出了一个武官,故名。1951年同新南全为一个新南乡,1960年同新南分为武联生产大队,1967年成立武联大队革命委员会,1987年改…[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村是近代新建村子,且位于镇街的南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沸墩流出的溪水是“沸”的,沸与贝当地人译为同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建立村子时居民希望强大兴盛,故名。解放前为拥口村,1956年为强新初、高级社,大跃进之后为强新大队,文革之后为强新革命委员会,1998年为强新管理区,…[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取其意为慎行,同时也有告诫子民处事要谨言慎行的意思,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明朝时最早落居的是何氏一户,“何”与“河”同音,且村子里有一条小溪,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塘村是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贝墩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树林较多、土地较为平坦,故名。1949年树华乡。1954年树华大队,1988年有为乡政府,1991年树华管理区,1999年设立为树华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解放后因姓氏多、人口多、坝地多,故名。明国时期叫三多村84年更改为三多乡人民政府,88年更改为三多管理区,1999年设立为三多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居住在村子的南部,故名。明国时期原名蓝坝村解放后更改为南坝村,1984年更改为南坝村乡人民政府,1988年更改为南坝管理区,1999年设立为南坝…[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子上方有一条小溪,故名。清朝,民国年间,原名三溪后更改上溪大队,1984更改三溪乡政府,1988年更改上溪管理区,1999年设立为上溪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三条小溪弯弯曲曲穿过村子,故名。1999年设立为下溪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周刚如(1896~1953),字南强,贝墩镇人。民国20年(1931)任十九路军营长,于淞沪抗日时立过战功。“闽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解甲归里,从事商贾,东江沿岸设有商号货栈,显赫一方,成为和平名
凌海金(1924~1948),原名开金,贝墩人。出身于佃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念了两年初小便辍学在家。16岁开始跟父亲一起走南闯北挑担营生。海金虽年轻力壮,辛勤劳作,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里,生活
凌炬青(1902~1994),贝墩镇人。先后于和平县立旧制中学、省立民众教育训练所毕业。炬青出身教师世家。他自民国12年(1923)至1950年曾在惠阳、和平、龙川、连平等地教坛耕耘27年。民国27年
凌秀峰(1885~1963),原名凌开蔚,贝墩镇人。1914年,到广东农林试验场附设农业教员讲习所学习,毕业时考第二名。1916~1925年历任小学教员、中学文史教员、粤军总司令部咨议兼粤-备游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