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桩社区 | 隶属:桂花桥街道 |
行政代码:520304004002 | 代码前6位:520304 |
行政区域:贵州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52 | 邮政编码:563100 |
城乡分类:城乡结合区 | 分类代码:112 |
车牌代码:贵C | 行政级别:社区 |
此地原名王五桩,此地有5座山,名叫大山坡、火焰坡、徐家坡、赖家坡、毛坡。远远望去,像5根矗立大木桩。据说在明万历年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来这里,看到这里风水好,5座山上的树木长得好,就取名王五桩。后设立社区时取名五桩社区。
2024年12月,五桩社区被命名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五桩社区位于遵义县城东南面,距龙坑镇政府3公里。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组,386户、1756人,耕地面积1495亩(其中:田955亩、土540亩)。社区辖一个党支部,七个党小组,有党员54党员54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科技示范户12户,其中党员示范户4户。办公楼于2003年修建,砖混结构,可使用面积200平方米,有党员活动室建设和村务公开栏,现有干部5名(女1名),党组织负责人是民选干部,民选干部5名。村级后备干部5名,外出务工人员50人,无流动党员。“四在农家”累计创建295户,沼气池累计修建235口,覆盖率61﹪,黔北民居累计修建36栋。主导产业有种养业。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二、三
明清为南乡忠庄里九甲地,民国中为黄泥乡,龙坑镇联保地,末为南白镇第八保地。
1950年,以八保地改置为下坝村。
1953年3月,并入龙山乡。
1954年12月划入龙坑乡。
1958年9月改称下坝生产大队,隶大风暴人民公社。
11月3日以后,隶大风暴大队。
1959年7月,复称下坝大队,隶大风暴管理区。
1962年,改隶龙坑人民公社。
1984年,改名下坝村,隶龙坑乡。
1988年,改名王五桩村。
1992年9月,为龙
五桩社区附近有云门囤景区、苟坝会议旧址、水上大天门旅游景区、太阳坪景区、播州乡韵庄园、乌江渡景区等旅游景点,有遵义朝天椒、芶江脆红李、核桃箐核桃、白果贡米、鸭溪窖酒、播州乌江鱼等特产,有黔北花灯音乐、仡佬族踩堂舞、仡佬族吃新祭祖习俗、旺草竹编技艺、酿醋技艺(赤水晒醋制作)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