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同口镇 | 隶属:安新县 |
行政代码:130632105 | 代码前6位:130632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12 | 邮政编码:071000 |
车牌代码:冀F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6万人 |
人口密度:约33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
同口在宋代称“洞口”。后因闹“红虫”灾祸(一说是穿红衣的元兵大肆杀戮,一说是不可抗拒的瘟疫),大部居民死亡逃荒。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来此,百姓厌恶连年水患,去掉“洞”字之水旁,改为同口,故名。
安新县辖镇。1958年建同口公社,1984年改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地处白洋淀边。面积89平方公里,人口3.9万。水陆交通便利,孝义河由此汇入白洋淀。辖南曲堤、北曲堤、韩村、郝关、北马、磁白、王岳、同口一村、同口二村、同口三村、同口四村、东辛庄、西辛庄、中青、北青、南青、保家佐、河西18个村委会。商贸、运输、建筑业发达。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
2024年9月,河北省爱卫办命名同口镇为2025年度河北省卫生乡镇。
同口镇,因镇政府驻同口村得名。
1936年,建同口镇。
1948年,改置区。
1958年,改建同口人民公社。
1984年,恢复镇建制。
1996年,中青乡并入。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同口四村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同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同口在宋代称“洞口”。后因闹“红虫”灾祸(一说是穿红衣的元兵大肆杀戮,一说是不可抗拒的瘟疫),大部居民死亡逃荒。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来此,百姓厌恶连…[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同口二村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同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同口三村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同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该村为宋杨六郎驻军关口,为称颂杨六郎抗辽,取村名“好官”,后演化为郝关。…[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宋代,村北有一条运粮河,河上有码头,赵匡胤曾巡游到此。为纪念此事,又因南有南码(今高阳县南马),故取名北码。后演化为北马。…[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宋代,村南有一条运粮河,赵匡胤曾巡游到此。因取村名王游,后演化为王岳。…[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村名许有村。相传刘秀被打败逃至此天已黎明,呈磁白色,故取村名磁白。…[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韩村村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同口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来此,因住在堤的弯曲处,取村名南曲堤。南曲堤是与北曲堤相对而言。…[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因住在堤的弯曲处,取村名北曲堤。北曲堤是与南曲堤相对而言。…[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年间,欲修大型建筑,运来许多青石,分堆三处,但建筑未修,留下南、北、中三堆青石。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姚姓在北青石堆定居,取村名北青砣。清乾隆年间,…[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年间,欲修大型建筑,运来许多青石,分堆三处,但建筑未修,留下南、北、中三堆青石。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臧姓在中青石堆定居,取村名中青砣。清乾隆年间,…[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年间,欲修大型建筑,运来许多青石,分堆三处,但建筑未修,留下南、北、中三堆青石。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章姓在南青石堆定居,取村名南青砣。清乾隆年间,…[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村名河东。相传王莾追赶刘秀至此,被姚期相救,因而该村被刘秀封为保驾佐。…[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宋代,此地有一条赵王河,因该村位于河的西岸,故村名河西。…[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胡氏弟兄四人在此定居,取名胡辛庄。1962年分两个村。该村位于东部,故名东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胡氏弟兄四人在此定居,取名胡辛庄。1962年分两个村。该村位于西部,故名西辛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