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台城乡 | 隶属:冀南新区 |
行政代码:130473202 | 代码前6位:130473 |
行政区域:河北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10 | 邮政编码:056500 |
车牌代码:冀D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41万人 |
人口密度:102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台城、河北原是一个村,统称台城。台城是战国赵武灵王避暑之地,宋范成大《揽辔录》云:“台城镇故城延袤十数里,城中有灵台陂陁,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台上,城旁有廉颇、蔺相如墓云”。后因纳粮纠纷,为便于行政管理,以中间河沟为界分成河南、河北两个村。1982年将河南复为台城,河北村保留原名。
台城乡(TaichengXiang)位于磁县北部。面积23.5平方千米,人口2.41万人(2002年)。辖15个行政村,乡0驻台城村。京深铁路、邯峰铁路、107国道过境。忙牛河从中部穿过。境内有南北朝时期古墓群。
-沿革
1961年建东城基公社,1982年改台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林峰乡并入。1997年,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东城基、中城基、西城基、东郝村、中郝村、西郝村、台城、河北、赵拔庄、车角、林峰、严庄、白村、东贺兰、西贺兰15个行政村。
-代码
代码130427206:~201台城村~202东城基村~203中城基村~204西城基村~205东郝村~206中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台城、河北原是一个村,统称台城。台城是战国赵武灵王避暑之地,宋范成大《揽辔录》云:“台城镇故城延袤十数里,城中有灵台陂陁,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唐朝时建村。原为一村,分三个居民点,东城基在宝塔寺后,曾叫寺后头;中城基姓丁的多,叫丁家街;西城基姓史的多,叫史家街,但均为台城基地,统称城基,按其地…[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唐朝时建村。原为一村,分三个居民点,东城基在宝塔寺后,曾叫寺后头;中城基姓丁的多,叫丁家街;西城基姓史的多,叫史家街,但均为台城基地,统称城基,按其地…[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唐朝时建村。原为一村,分三个居民点,东城基在宝塔寺后,曾叫寺后头;中城基姓丁的多,叫丁家街;西城基姓史的多,叫史家街,但均为台城基地,统称城基,按其地…[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郝村原为一村,建于明朝。当时,这里树林高大,茂密成荫,遮天避日,过往行人称之为黑夜一般,后建村时取其意为黑村。沿用中改为郝村。后分为三个居民点,按其…[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郝村原为一村,建于明朝。当时,这里树林高大,茂密成荫,遮天避日,过往行人称之为黑夜一般,后建村时取其意为黑村。沿用中改为郝村。后分为三个居民点,按其…[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郝村原为一村,建于明朝。当时,这里树林高大,茂密成荫,遮天避日,过往行人称之为黑夜一般,后建村时取其意为黑村。沿用中改为郝村。后分为三个居民点,按其…[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台城、河北原是一个村,统称台城。台城是战国赵武灵王避暑之地,宋范成大《揽辔录》云:“台痴蚬食茄淤笫铮侵杏辛樘ㄚ殛u,邯郸人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ref="/hebei/cixian_taichengxiang_hebeicun.html" class="more4">[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战国时建村。该村原址在赵国皇城之内,因赵王建造皇城命其从皇城内南迁拔出,得名赵拔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车角村,原名车骑村,因西汉时期车骑将军在此练兵,筑城御敌而得名。后西汉时期车骑将军葬于东南方向1里地处。后,宋朝杨六郎在车骑关练兵,筑城御敌,该村位于…[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曾名临峰。相传,宋朝所建。因南岗上有一片松林,像高入云霄的山峰,得名林峰。…[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建村。后屯庄有一户姓严的迁到这里落户,起名严家庄。1982年改为严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建村。当时这里是烧石灰的地方,又是交通要道,来往行人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故建村时称白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朝末年。因南靠贺兰山而得名,按其地理位置分别为东贺兰、西贺兰。…[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朝末年。因南靠贺兰山而得名,按其地理位置分别为东贺兰、西贺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