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善应镇 | 隶属:龙安区 |
行政代码:410506103 | 代码前6位:41050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1万人 |
人口密度:约31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3个行政村 |
古时村西有奶奶庙,八方善男信女,多来拜神求子,据传,只要行善积德人家,有求必应,万分灵验,故取村名善应。
善应镇地处龙泉、鹤壁、马家、水冶四乡镇(市)交界处,距安阳市25公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中州名镇之称。其间洹水中流,四周太行环抱,省道大白线纵贯南北,彰武、南海水库各踞东西。全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山地83000亩,水面积11000亩。辖 23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9000余户,总人口2.7万人。
近年来,善应镇坚持“以公路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4年,全镇经济建设平稳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
2024年2月,善应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文化旅游:
圣旨碑位于龙安区善应镇南善应村,年代为元,为安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民初,属安阳县西三区。
1937年改称第七区。
1945年该地解放,为安阳县七区管辖。
1955年区划缩小,撤区建乡,改建善应乡。
尔后乡政府迁至天喜镇,改称天喜镇乡。
1958年9月,建立天喜镇乡人民公社。
1970年乡政府从天喜镇迁回北善应,改称善应公社。
1983年夏,恢复善应乡。
1987年6月,撤乡设镇,建立善应镇。
2024年11月,善应镇整建制划归龙安区管辖。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善应,因中国殷商文明的母亲河洹水而得名。洹水流经林州“横水”潜入地下,流至安阳西南60余里喷涌而出,逐渐增大。古人认为洹水“逢横而入,逢善而出”,有“…[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三仓村。宋朝军队曾在此成立三座大粮仓,故名三仓。又,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曹操欲攻袁绍盘踞的邺城,便在此地修建了三座大粮仓,以…[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地有珍珠夜里放光,故名。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珍珠窝,简称珠窝,常被误解为“猪窝”,村民嫌村名不雅,遂于改称珍珠,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平村是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善应,因中国殷商文明的母亲河洹水而得名。洹水流经林州“横水”潜入地下,流至安阳西南60余里喷涌而出,逐渐增大。古人认为洹水“逢横而入,逢善而出”,有“…[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南沟村。1963年小南海水库蓄水,村庄被淹,西善应部分村民搬迁至水库东山南沟和东山,合并成立东山大队。1986年后“东山”分为东…[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安阳县金石录卷八》载有东善应。因位于洹河东岸,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河东村。新中国成立后河东村为隶属于西善应的一个自然村。1963年因小南海水库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张二庄。传早年有两户张姓人家在此居住,后又从山西迁来申、杜两姓人家,故以姓氏得名张二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当地山中石质多为白色光泽如玉,故名。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有白玉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杨氏弟兄二人从山西洪洞迁至安阳,大哥迁都里镇东水村,小弟迁善应镇杨家坪,人口繁衍渐成村落,名杨二坪村,后改称杨家坪。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杨家坪…[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黑玉村。传此村有一种黑色石头,上有花纹,光滑如玉,故名。又,因此村地下煤炭黑而光亮,犹如黑色玉石一般,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善应,因中国殷商文明的母亲河洹水而得名。洹水流经林州“横水”潜入地下,流至安阳西南60余里喷涌而出,逐渐增大。古人认为洹水“逢横而入,逢善而出”,有“…[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西沟有一形如大象的巨石,原名化石村,后演变为化象。民国《续安阳县志》分为北化象、南化象。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化象、小化象。小化象为化…[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村位于山丘上。相传很早以前村民为预防外来侵拢,用石块垒成方形围墙,将村庄包围起来,故称方山。又,以前此地有一长方形山丘,名曰方山,后建村于山丘上,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朝《邺乘·地理》:“宋天禧(1017-1021年)中,徙林虑(今林州)北齐镇(今马家乡北齐村)于此,因曰天禧。”在北宋《光严村造像记》载有光严村。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此地为一古城,俗称小城。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中城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北宋《相台志》、元《三泉福胜禅院侃禅师塔铭》载有南平。因村三面靠山,南面较平,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谢家庄。传明朝初年,谢姓先祖迁此定居,故以姓氏得名谢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冯家洞。传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几户冯姓人家,在九龙山东凿山洞居住,故名。又因此地有一窑洞作为庙宇,冯姓在旁边居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因山得名,早年村民盖不起房子,住在九龙山北坡的土窑里,故名南窑,隶属于西龙山。经安阳地区安署文〔1981〕55号文批准,南窑更名为南龙山,因在西龙山…[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位于九龙山西南方向,后有人迁至此处,逐渐形成村庄,此村因此得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西龙山。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龙山与南窑合并成立西龙山村,1966年…[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井玉村是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东滩。此地为洹河拐弯处,据现存道光年碑文记载,早年洹河水面很宽,此地为河道,后水势渐小,河床收缩,留下一大片河滩。此村位于河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