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峪沟镇 | 隶属:巩义市 |
行政代码:410181104 | 代码前6位:410181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1 | 邮政编码:450000 |
车牌代码:豫A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5万人 |
人口密度:约26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21个行政村 |
传明末有郅姓迁此,称郅圪垱。郅姓窑头上有一棵大山榆树,故又称大榆树。后人口增多,土地开发,河道变宽,形成一段比较开阔的谷地,山谷为峪,遂名大峪沟。
大峪沟镇位于巩义市东部,距市区15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19个村民组,现有人口46117人,其中农业人口37722人,属典型山区乡镇。境内煤炭、铝矾土、耐火粘土、高岭土、石灰石、磨刀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交通发达,310国道横贯镇区,位于镇区的国有大型企业郑州市大峪沟矿务局有铁路专线与陇海铁路相连。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充分发挥镇域优势,始终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带领全镇干群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 取得长足进展。2002年全镇实现乡村经济总收入22621
2024年9月,2025年度全国千强镇名单揭晓,大峪沟镇位列第653名。
2024年10月,2024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发布,大峪沟镇位列第643位。
2024年10月,大峪沟镇上榜2024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669位。
2024年11月,大峪沟镇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2024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2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大峪沟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青龙山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距巩义市区20余公里。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恋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渡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是巩义第一丛林。据寺内碑载:“东
青龙山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距巩义市区20余公里。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恋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渡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是巩义第一丛林。据寺内碑载:“东
张相周故居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杨里村,年代为清、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该故居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独特,来龙去脉清楚,是我市保存较好的名人故居,对研究近代名人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
海上桥村传统民居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年代为清。海上桥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1944年分属巩县第五、第六区。
1952年为巩县第九区(玉皇庙区)。
1956年分属玉皇庙和新山两个中心乡。
1958年分属大峪沟乡和杨里乡,同年8月、11月为钢铁公社玉皇庙分社。
1959年为大峪沟公社。
1961年部分划入郑州市上街区,称大峪沟公社,余部改为大峪沟区。
1963年改玉皇庙公社。
1964年上街区大峪沟公社归巩,与玉皇庙公社并列。
1965年玉皇庙、大峪沟两公社合为大峪沟公社。
1980年岳寨、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在大峪沟镇中心地带得名。1986年组建矿区居委会,属矿区办事处管辖。1997年大峪沟矿区办事处与大峪沟镇政府合署办公,矿区居委会改为镇中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此地地下煤藏量极为丰富,为适应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1980年成立矿农业办公室。…[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21年因受邻村民权更名的影响,联合旺水泉、谷堆坡、中王庙等村,亦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定村名为“中山”。1948年改为“新山”。…[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名始于1921年,当时在北大求学的张锡五和在武昌读书的张鹏远、刘琴轩等回乡度暑假。他们受孙中山思想影响,推崇三民主义,便联络24个自然村的绅士,将其…[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氏命名。因村民多为薛姓,而得名。1948年4月前属大新乡第十二保(本保含钟岭、薛庄),后属第五区(城关区)。1958年属大峪沟公社。1961年划归…[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宋代钟姓迁此,而得名“钟岭”。1948年4月前属大新乡第十二保(本保含钟岭、薛庄),后属第五区(城关区)。1952年为玉皇庙区石榴院行政乡。1958…[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中泉潭人称“黑龙潭”,后以潭名村。1948年4月前属大新乡第十三保(本保含黑龙潭、水地河),后为第五区(城关区)黑龙潭行政村。1952年为第九区(玉…[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昔日,因村内有一沟深,沟底有水,阻碍交通,跨沟修一木桥,以“桥”和“沟”组成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古时该地有一山泉,终年流水不涸,积于沟内,村民称之为“海”,人们在泉水上搭桥而过,故称为“海上桥”。后又聚居形成自然村落。…[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圪嵺峪村”,因周围山势曲折迂回,方言称“圪嵺”。后因生僻难写,1997年以山坡多杏树而更名杏花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2年由杨饭店、桐花沟和八里庄三村合并而成,取杨饭店之“杨”和八里庄的“里”,成杨里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委会驻地柏林,故名。元末时期红巾军起义路过此地,地方民团狙击义军,打死多人,投入煤井中。后来他们怕红巾军日后报复,便更改村名,以村中三棵大柏树起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明末清初王姓人家在此河边(东泗河)落户,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末年,有郅姓迁此,称郅圪垱。因村内人口增多,居住面积较大,便以地处山区,山高谷深,山谷为峪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俗名“将驹岭”,相传因汉光武帝刘秀避王莽追赶路经此地时,所骑之马“将驹”在此岭。后人觉此名不雅,清末本村举人张学校倡议更名“将军岭”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历史沿革,历来都以董陵命名。1948年4月前为东鲁乡第七保董陵,后为第五区(城关区)董陵行政村。1952年属第九区(玉皇庙区)。1956年为董陵高级社…[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有韩姓人居此。1948年属东鲁乡第六保(本保含官殿、韩门),后属第五区(城关区)。1958年属大峪沟公社。1961年属大峪沟区董陵公社。1975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褚岭村”,后以三官庙命名,故名。1948年4月前属东鲁乡第五保(本保含和沟、褚岭),后为第五区(城关区)褚岭行政村。1952年为第九区(玉皇庙区…[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为一条弯曲的山沟,原名黄沟,以姓氏名村,后渐传为今名“和沟”。…[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按岳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岳飞十三代孙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县老城,十五世时又迁于此,始称“岳家坑”。明末,凭山筑寨,称“岳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处有玉皇庙,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地以庙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西北角是磨盘山主峰(海拔432米)。恰处山脉向东向南拐角处,按此弯形,群众称之为“磨湾岭”。后简称为“磨岭”,磨岭村委会在此。…[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始居姓氏而得村名。1948年4月前属大新乡第十七保(本保含大峪沟、寨坡、张沟、胡家沟),后属第五区(城关区)大峪沟行政村。1952年属第九区(玉皇庙…[详细]